
人民日报前社长和总编辑邓拓之女、《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邓小岚女士于3月22日破晓 在北京天坛医院逝世,享年78岁。据相识 ,邓小岚是日前在马兰村接受采访时突然摔倒后入院的。
邓小岚1943年生于河北阜平县易家庄村,1970年结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退休前在北京市公安系统事情。2004年起,邓小岚最先 在阜平县马兰村义务支教,为村里的孩子义务教授音乐课程。她把每年一半的时间放在马兰村,18年来从未中止 。
今年2月,马兰村所在的阜平县城南庄镇的44个孩子组成的“马兰花合唱团”登上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圣歌》,邓小岚的感人事迹由此再一次广为撒播 。
此前中国妇女报报道↓↓↓
马兰,早安!——邓小岚18年的音乐扶贫路
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与邓小岚(三排左二)及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合影。 受访者供图
2月21日,北京冬奥会终结 式演出归来,邓小岚(右)在城南庄镇八一小学迎接凯旋的马兰花合唱团。图为她和音乐向导 先生 高玥。周丽婷/摄
“胭脂河水长,从那天上来,要问去何方,清静 的墟落 ;清静 的墟落 ,沐浴着阳光,唱起这歌谣,铁贯山笑了。马兰,早安!天空蔚蓝,阳光洒着泉水欢快。”
清冽冽的歌声,从马兰小区的一栋单元楼里飞出,飞过墟落 ,飞过山河,去向更远的地方。
一位老人,带着一群孩子,在清早 、在中午 、在黄昏放歌。
时光在四序 里流转,歌声在四序 里生长。与山涧鸟儿的鸣唱相和,与风中树木的婆娑相汇,天地之间奏响一支漂亮 的交响曲。
她说:“我信托 孩子们在音乐的陪同 下,会越发康健快乐地生长,会越发热爱我们的祖国。他们的一生都市自强自信,生涯 得幸福快乐!”
她还说:“我想让山里的乡亲们知道,共产党没有遗忘 他们,被哺育过的孩子也没有忘了他们。”
如磐的信心 、深沉的情绪 ,令她痴痴坚守,执着筑梦。18年来,她手中那支未曾有半点儿想放下的“音乐魔棒”,点化了贫瘠、寥寂的山,冰冻、静默的河,和闭塞、羞怯的山里娃长长的未来。
冬日暖阳下,站在胭脂河畔、铁贯山下,她望向山顶,笑着说:“我们这里的山上每年会开出种种各样的花,山杏、山桃、杜鹃,可美啦!你们一定要来!”
她,邓小岚,“马兰后人”,村里老小 都亲热称谓的“邓先生 ”。
寻根
家乡如醉远,天末且栖迟。沥血输邦党,遗风永梦思。悬崖一片土,临水七人碑。以后 马兰路,千秋义士 居。
——《题马兰义士 墓》
1997年夏,邓小岚和妹妹一起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祭祀马兰义士 。
山深路绕,七岔八岔,邓小岚向路边的一名农妇问路。
“这是麻棚村,再往前走就是马兰村了。”农妇指着说。
“熟悉 陈守元吗?”
“熟悉 啊!”
“那是我寄父。”
听闻,那农妇上下审察着邓小岚,突然惊喜地喊道:“你是小岚子吧?”
山高水长,离别51年竟然尚有 乡亲脱口叫出她的名字,邓小岚愣住了,泪水夺眶而出!
一个离“家”的游子,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家乡。
阜平县地处太行山北部东麓。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在此建设了第一块敌后抗日凭证 地——晋察冀抗日凭证 地。时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的邓拓,带着同志们在山里一边游击,一边办报。
1943年秋季,日军疯狂“大扫荡”。“在一次反扫荡转移中,为了不拖累队伍,母亲丁一岚独自留在一处岩穴 中,拿着两个手雷防身,饿了吃土地庙里放的供食,渴了喝岩石缝里滴出的泉水。十几天后‘扫荡’竣事 ,母亲在城南庄周围 一间疏弃的破屋子里生下了我,后又把我寄养在马兰村周围 一老乡家里。”
往事悠悠,怙恃在这里战斗和生涯 的情景,寄父谊母倾尽所有喂养她的艰难时光,都铭刻进邓小岚的心里。“1946年我随怙恃脱离 阜平后,寄父还赶着毛驴车,走了两天两夜专门去看我。”
厥后,父亲邓拓把与马兰浓浓的鱼水情镌刻进三枚印章,其中一枚“马兰后人”,留给被马兰老乡哺育过的邓小岚。
2003年清明节,退休的邓小岚和昔时 晋察冀日报社的老人们再次回到马兰,为葬在胭脂河滨的革命义士 省墓 。
那一天,恰逢村里的一群小学生也来省墓 。
“你们会唱歌吗?给爷爷奶奶们唱首歌吧!”邓小岚问孩子们,孩子们羞怯地躲闪。
“《小燕子》《我爱北京天安门》会不会?国歌呢?”孩子们只是茫然地摇头。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邓小岚,“我本是随口一说,想和孩子们打个招呼,没想到却是这样的时势 ,马上心里以为 特殊 凄凉,说不出的难受。”
“童年怎么能没有歌声?生涯 里没有歌声,该是何等苍白!”那一夜,只管 山里月光如洗,星空浩远,她却心绪不宁,辗转反侧。
“这是爸爸妈妈战斗生涯 过的地方,也是我的家乡,我得做些什么。”回北京后,她做出决议 ,“我要回到村里,为缺失了歌声的孩子们带去音乐,让他们和音乐成为终身的朋侪 。”
播种
小杜鹃,小杜鹃,我们请你唱个歌;
快来呀,各人来呀,我们静听你的歌;
咕咕,咕咕,歌声使我们快乐!
——《小杜鹃》
邓小岚说,受怙恃的影响,她和弟弟妹妹们都热爱音乐。“小时间 ,妈妈会拿回一些歌片,我就随着收音机学,也学唱妈妈唱的歌,‘春天里,百花香……’”她一边回忆,一边哼唱了出来。
中学结业,她考进了清华大学化工系,并在大学音乐团拉了6年小提琴。
“音乐是最好的朋侪 ,只要你不放弃,她就永远不会脱离 。”邓小岚说,动荡的年月 、在异乡事情的岁月,都是音乐给予她实力 ,她深深地体悟到:“音乐,可以让粗粝的生涯 变得温柔静美。”
2004年的春天,藤萝花开的时间 ,邓小岚拎着行李箱再度回到了马兰村。
走进马兰小学,破旧的课堂 坐着十五六个孩子,“我来教你们唱歌好欠好?”
孩子们瞪着好奇的眼睛看着这位“山外来客”。
“跟我学唱《小杜鹃》吧!”第一次,山村里有了歌声。
之后,邓小岚每次回到马兰村,会先到学校来。不管其他先生 在上什么课,都市让出来给她上音乐课。她坚持正规的教学法式,先从五线谱最先 教起,对孩子们举行 音乐启蒙教育。
孩子们对音乐体现出的热情和先天 ,让邓小岚决议 教孩子们学乐器。于是,她自费买、到亲友处“化缘”,手风琴、小提琴、吉他、曼陀铃等各式乐器,如蚂蚁搬迁一样被她手提肩背地运到了马兰。
有个顽皮 的男孩望见 这些乐器,第一天说想学吉他,第二天又说要学电子琴,第三天又变了,想改学手风琴。邓小岚抚摸着这个可爱的男孩,告诉他“学什么都要坚持”。
10岁的白梓慧说:“邓先生 走时,怕我们忘了学的歌曲,就让我们把小提琴、吉他啊带回家训练 。”这个女孩格外珍爱那把小提琴,告诉爸爸妈妈不要动,每次拿放都战战兢兢 。
白梓慧的妈妈苏文红是马兰小学的先生 ,最早和邓小岚熟悉 ,她说:“当初寻思着邓先生 待不长,没想到一下子坚持了这么久。”
“我不想让她回北京,想让她一直在村子里住着,这样我就能天天跟她学拉小提琴。”白梓慧插话说。
18年里,邓小岚险些每个月都要来到马兰。
从北京到马兰300多公里,她早上8时从北京出发,先坐火车到定州,再倒两班大巴到马兰村,通常 日落西山时才气到达。纵然现在全程通了高速,也需要多数天的功夫。
“邓先生 ,一重又一重的山,看不到墟落 ,您不以为 太遥远吗?有没有想过‘下次不来了’?”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问她。
“没有,看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我发现真像歌里写的‘山不转啊水在转,水不转啊云在转……’”回覆着问话,邓小岚像孩子一样又欢唱起来。
山里的冬天,最难堪 。以前住在老乡家,夜晚的温度零下十几摄氏度,邓小岚怕家里人担忧,就经常谎报温度,着实 冷得没法儿睡,她就用帽子、围巾把头和脸都箍住。
“您到底图什么?”记者问她。
“他们都听我指挥,我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多好玩儿!”拿着山里树枝做成的指挥棒,慈祥地看着跟她练歌的孩子,她如孩子王一样“宣示着自己的自满 ”。
经常一小我私人 一出来就一个月,家里人总是很担忧,劝她是不是停下来?邓小岚说:“我跑到70岁就回来。”近十年的时光倏忽已往,她“忏悔”了,“我手脚挺好,不跑,没意思。照旧教孩子们有意思。”“学智慧”的她告诉记者:“现在我不说跑到多大年岁 了,跑不动就不跑了。”
就这样,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她不急不躁、不厌不烦地把音乐的种子一粒粒播撒在山石坚硬的太行山。经由 时间的“孵化”,音乐在小山村生根发芽:课桌上粉笔画出了五线谱,山脚下、小河旁有了却 伴练歌练琴的孩子……
11岁的席庆茹说:“我第一次见邓先生 在‘音乐城堡’里。那里很漂亮,有古筝,有电子琴,墙上、楼梯栏杆上都是音符。从那时起,音乐的种子就在我心中扎下了根。到了二年级的时间 ,我随着邓先生 学音乐,她教会我的第一首歌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幼师结业的苏文霞也随着邓小岚学习钢琴,现在成了邓小岚在村里的助手,帮着照看督促孩子们练歌练琴。7岁的女儿王钰文加入冬奥会开幕式演出回来,开心地对她说:“妈妈,我不仅要学小提琴,还要学大提琴、低音提琴。”集训时还哭鼻子的小女人似乎一夜间长大,她用稚嫩的字迹在纸上写出:“我以后要当一名默默(无闻)的先生 ,像邓先生 一样。”
花开
马兰是我家,盛开着马兰花;
大山是我家,我是那山里娃;
马兰花儿多,漂亮 映在阳光下……
——《我爱马兰》
2006年,6个孩子组成的马兰小乐队建设了。孩子们住在很远的山沟里,但只要邓先生 在,他们风雨无阻坚持来演出训练 。
黑黑的小手有模有样地弹起吉他,纤细的手臂拉起了手风琴,顽皮的孩子在野外 里亮开了嗓,流萤、飞瀑、白云,都听到了孩子们的歌声、琴声和笑声。
2008年10月,邓小岚带着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木雕长廊前举行 了小型音乐会。当孩子们唱起邓拓作词、邓小岚谱曲的《题马兰义士 墓》时,曾经在马兰战斗过的耄耋老人们老泪纵横。
为了让孩子们望见 更大的天下 ,邓小岚带着马兰村小乐队加入了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优异 特永生艺术节开幕式,加入了北京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和央视的《我要上春晚》节目,还到上海、湖南、浙江电视台录制节目。
马兰的孩子们不仅喜欢弹唱《小放牛》《山楂树》,也喜欢弹唱《欢喜颂》《雪绒花》,更喜欢弹唱把家乡和他们写进去的“马兰村歌”,《漂亮 的家园》《心愿》《马兰童谣》……在美妙歌词旋律的浸润里,孩子们和邓小岚一起爱着家乡,恋着家乡,憧憬着家乡。
“音乐就像一个大大的灯泡,照进镜子里,又反射出欢喜。”
“音乐像鸽子一样,托起你飞向天空。”
“音乐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近、变一律 了。”
“音乐让孩子们更乐观、更自信、更漂亮 了。”
“音乐,是可以开智的!”
孩子们说,家长们说,邓小岚说,熟悉 马兰村孩子们的山外人说。
这些年里,马兰小乐队的成员像山上的花儿开了一季又一季,前后有200多人随着邓小岚练歌练琴,已经有20多个孩子相继走进大学校园,其中3人考取了音乐相关专业,其他的学习经济、电子、会计、园林等。“好几个到大学后都加入了学校里的文艺社团,都是文艺起劲 分子。”他们唱着歌、弹着琴弦奔向自己的理想,邓小岚很欣慰。
春节是巨细孩子们放假的日子,每年一过初六,邓小岚就要回村。新老队员聚在一起,他们击鼓传花,唱歌奏琴。记者采访时,见到了已经考上河北体育学院的梁一,他给小弟弟小妹妹们伴奏,一起温习唱歌。
“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叫醒另一个灵魂。”女儿刘显着 评价母亲,“她用音乐给予了孩子们生掷中 纷歧样的色彩。”
2022年的春节,革命老区阜平县山欢水笑。44名城南庄的山里娃组成的马兰花合唱团,两度登上冬奥会的舞台,用希腊语两度唱响《奥林匹克颂》,溪谷、山岳、海洋、橄榄枝,孩子们用纯净的眼神、空灵的声音转达 友谊与清静 ,也诉说中国的山乡巨变。
这其中有马兰小乐队的8名孩子。
坐在“鸟巢”看台上的邓小岚,迎接孩子们凯旋的邓小岚,由衷地赞叹:“我们的孩子,从太行深处的山村,走到了北京冬奥会这个国际舞台,真了不起!”
太行壮丽
“若是 有一天你来到漂亮 的马兰,别遗忘 唱一首感人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世 ,清早 的花朵永远的童年。若是 有一天你来到漂亮 的马兰,别遗忘 带一束鲜艳的花环,这里埋葬着抗敌的英雄,这的人们和你一样顽强 善良。”
——《若是 有一天你来到马兰》
已往的马兰,交通闭塞,人均耕地不到半亩,老黎民看天用饭,在石头缝里打牙祭。
邓小岚回忆:“路坑坑洼洼,散落在山沟里的人家住着裂痕 的黄泥墙屋子,看着很心酸。”
2004年驻村后,邓小岚招呼弟弟妹妹捐钱 4万元,先把破旧的4间小学课堂 翻盖成了7间校舍;在村口立起了一座高峻的纪念碑,纪念60年前被日寇杀戮 的19名马兰村乡亲;接着,又协调资源让小学生吃上免费营养午餐;资助村里修路、刷新 旱厕……
2012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顶风冒雪来到阜平县,在这里向天下 人民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发动令。
马兰的脱贫致富,路在何方?
马兰村党支部书记孙志胜说:“邓先生 可惦念村里了,一直在想措施资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村子里的生长,我们要听听邓先生 的意见,一起谋划。”
群策群力,马兰村定下了生长的新“基调”——打造出一个红色马兰、音乐马兰、生态马兰。
2013年8月,草木葳蕤,邓小岚提倡的“马兰儿童音乐节”在村外的山谷里精彩启幕。
邓小岚带记者看第一届音乐节举行 的旧址,回忆起8年前的“盛况”依然激动:“7种颜色制作出一条舞台横幅——‘马兰儿童音乐节’。孩子们和将军子女合唱团、清华艺术团乐队等20多个整体 轮替 演出,歌声、琴声、掌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你看,这块平整出来的地方,很适合唱《小放牛》,可以让孩子们从那里 牵一头牛走上来,自然的、原生态的,多好玩儿!”邓小岚开心地设想。
在筹备这次演出时,在现场的邓小岚被一辆电动车砸倒,腿骨裂。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她遥控指挥舞台的搭建、部署。原来放假的孙女准备来村里小住,可儿子迟迟得不到她的准信儿,儿子要求视频,她谎说电脑坏了。半个月后,70岁的她架着双拐又回到村里,带着孩子们继续排演 。
2015年10月,在马兰村学校旁的山坡上,一座三层小楼“拔地而起”。房间里,花卉、乐器和五线谱的装饰相映成趣,成为孩子们最爱的乐园。“孩子们喜欢童话小楼,我就给他们建个小城堡。”像宠溺孙儿的老祖母,邓小岚自筹资金、亲自设计。
“我想用音乐铺路,把我们村的旅游做起来,做得更好,让更多的人来到马兰。”邓小岚说。
2021年10月,又一艺术修建在马兰村外的山谷里“亮相”。这是一座建在胭脂河滨的“月亮舞台”。
8年前萌生的“梦想”终于成真。邓小岚站在“月亮舞台”前,向记者形貌 着竹苞松茂 的一幕:“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孩子们在台上唱歌,人们在山坡上、山坡下寓目,多美啊!”
“马兰儿童音乐节”至今已举行 了四届。“今年就能在这里举行 音乐节了!”邓小岚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她给“月亮舞台”的设计师刘阳捎话:“我们的‘月亮’要升起来了,让全天下 看到它的光线!”
“理想主义的花,终将会盛开在浪漫主义的土壤里。”
现在 的马兰,绿水青山,风物如画。山上,核桃、板栗一片又一片;地上,蘑菇大棚一个又一个;村里的男子 女人都有了新事情;易地扶贫搬迁,让更多的村民住进了带电梯的新楼房。邓小岚亲历、见证、加入了“家乡”的蝶变。
采访竣事 时已是深夜,记者请邓小岚唱一首最想唱的歌,她不假思索地唱起了《若是 有一天你来到马兰》,“……若是 有一天你来到漂亮 的马兰,别遗忘 带一束鲜艳的花环,这里埋葬着抗敌的英雄,这的人们和你一样顽强 善良。”
甜蜜 的声音,轻柔的旋律,穿过黝黑的山谷飞向星空,飞向黎明,融汇到弘大的时代生长序曲中。
马兰,早安!春天来了,太行壮丽 ……
泉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丽婷
编辑/刘斌
审签/乔虹
监制/席淑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