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白疕即现代医学上的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且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特点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附着白色鳞屑,边缘显着 ,易于复发,重者融合成片,累计全身。研究批注 ,白疕是一种与遗传基因、熏染、代谢障碍、免疫功效失常、内渗透 失调、精神因素影响相关的,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
一、寻常型为白疕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涯
1、概述
凭证 临床体现差异,白疕可分为:寻常型、脓疱型、枢纽病型和红皮病型,其中寻常型为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现在 白疕还没有根治的措施,且复发率高,对患者的身心康健,生涯 质量以及社走运 动影响极大。故白疕为当前医学领域重点研究的疾病之一。
现代医学治疗白疕的对策许多,在临床上常用钙泊三醇、他扎罗汀、蒽林、焦油以及局部类固醇激素乳膏或软膏等,对白疕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不良反映也不容忽视,例如局部类固醇激素恒久使用可致皮肤萎缩和毛细血管扩张,仅使用于局限部位;钙泊三醇、他扎罗汀对皮肤刺激大,有灼热感。
尚有 许多系统性药物可用,例如甲氨蝶呤有抗增生、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抗炎等作用,但使用后需定期检查血通例和肝脏活检,临床使用率低;环孢菌素虽然起效快,但不宜恒久使用,有损害肾功效的副作用。
阿维A顺应 严重的白疕及角化不良症,但也有眼、口、肠道、肝、血液、骨髓以及神经系统方面的副作用,患有糖尿病、肥胖、酗酒及脂类代谢障碍的患者应审慎 使用。因此,追求 探索临床疗效佳且不良反映小的药物和治疗要领、提高白疕患者的生涯 质量,具有主要 的医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
中医以为 白疕多因脾肺湿热,风湿热邪等阻于肌肤而导致气血失调,加之风寒外袭、营卫失和、内不得疏外不得透而发病,病久则耗伤气血阴津,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成血虚风燥型白疕。治疗应以养血滋阴润燥,祛风通络止痒为原则。
2、中医病名的概述
凭证 白疕的临床特点,古代文献中又称白疕为“松皮癣”、“马皮癣”、“白壳疮”、“蛇虱”、“疕风”等。“白疕”一词最早在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疡医·诸肿》中纪录:“遍身起如风疹疥丹之状…名曰蛇虱”。但其时白疕并不是作为病名泛起的,而形貌 的是一种症状,即白色的鳞屑。
“白疕”作为自力 的病名泛首先 见于清代祁坤的《外科大成》,“白疕:肤如疹疥…俗呼蛇风。”同时先容 了“白疕”的另一种病名“蛇风”,其源于“象形”,搔起皮屑犹如蛇之鳞片。清代吴谦《医宗金鉴》也沿用了“白疕”:“白疕之形如疹疥…亦由血燥难荣外”。《外科秘录》云:“白壳疮…亦顽癣之类也。”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曰:“癣疮,其名有久,…时时做痒。”即批注 晰 白疕的主要临床特点是皮疹色白覆有白屑,伴瘙痒,又说明晰 白疕的发病缘故原由 是风邪客于肌表所致,或饮血死板 不能营养于外而致。
3、祖国医学对白疕病因病机的熟悉
关于本病病因病机叙述 最早见于隋《诸病源候论》曰:“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为干癣也。”中医以为 ,白疕与营血亏虚,内生血热,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致病。查阅诸多文献,发现历代医家在叙述 白疕病因病机时,反映出内因(血、气),外因(风、寒、湿)致病的学术头脑 。
自《诸病源候论》后,历代医家对白疕的病因病机一直 深入研究,提出了白疕的发病是由于机体血分转变 导致外邪侵入;或因风、热、湿、虫等外邪致病,以为 本病以风邪为主,另夹以湿热致病。
《普济方》:“夫癣…其病得之风湿客于腠理,…故风多于湿则为干癣。”邪气侵袭肌表,入气血;或内有血虚,外感燥邪;有许多医家以为 本病由内外因配合致病,外因以风邪为主,可夹湿邪或热邪侵袭肌肤,与血气相搏,从而发病。
4、现代医家对白疕病因病机的熟悉
现代医家继续了古代医家对白疕病因病机的熟悉 ,并团结 自身的诊疗履历 ,拓展了本病的病因病机,使之越发完善。其病因病机不仅有外感六淫,又有禀赋不良、内伤七情及饮食不节等,注重机体在致病因素中的作用,注重 到人体脏腑功效失调也是引起白疕的内在因素。本病多由情志内伤引起,气机瘀滞,久而化火,以致心火抗盛。
或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以致脾胃失和,气机失调,久郁而化热;复感风热之邪客与肌肤而发病。“血分有热”是白疕的主要病因,外感六淫或过食辛辣发物,或情志内伤郁久化火等因素均可使血热毒邪壅致肌肤而发病,血热病机陪同白疕治疗的始终。本病与“血虚血燥”有关,由营血亏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
他以为 初起多因风热或风寒湿邪侵袭肌肤而生;素体阴虚或病久阴虚;还因湿热蕴积外不能宜阻于肌肤而成脓疱;或因治疗不妥而导致血热成毒,热毒入营累及血分的气血两燔的危重证候。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肝郁血热、阴虚风燥。
疾病初起多由外感风热或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导致营卫反面,气机失调,久郁而化热,热邪与气血相搏阻于肌表而成。郁热日久,灼伤阴液;或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油腻,酿生湿热,阻于肌表。
若病程日久,耗伤精血、阴液亏虚、肌肤失养,多为后期病机。本病的发生与“毒”亲近 相关,强调“毒邪”是白疕发病的要害因素。岂论热毒、寒湿之毒、湿毒照旧风毒,致病无不脱离毒。并提出以“毒”立论,从“毒”论治。
二、相识 白疕的中医分型,瘀滞肌肤证常见于静止期或消退期,迁延难愈
血热内蕴证常见于举行 期,其临床主要特点为皮疹颜色鲜红,覆有大面积鳞屑,瘙痒症状显着 ,次症伴有怕热,心烦口干口渴,小便黄,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弦或滑数。血虚风燥证常见于静止期,皮疹面积无显着 增添 ,旧疹消退不显,皮疹颜色淡红,肌肤干燥,瘙痒,伴有头晕眼花,面色口唇无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瘀滞肌肤证常见于静止期或消退期,特点为皮疹肥厚浸润,颜色暗红,呈斑块状,亦可见色沉,肌若鱼鳞,阵发瘙痒,迁延难愈;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细缓。湿热蕴结证多见于脓疱型白疕,其特点为皮疹好发于皱襞部位,红斑浸渍糜烂,皮疹浸润肥厚,或掌跖部有脓疱,阴雨时令加重,伴胸闷不畅,纳呆乏力,或带下量多色黄。
舌苔薄黄腻,脉濡滑。风湿寒痹证常见于枢纽型白疕,皮疹颜色淡红,鳞屑色白而厚,搔之易脱,伴枢纽肿胀,运动倒霉,严重者僵硬变形;舌淡,苔白腻,脉濡滑。火毒炽盛证多见于红皮病型白疕或脓疱型白疕,其特点为全身弥漫性潮红,皮肤灼热,脱屑严重,或泛发麋集 小脓疱,伴壮热、口渴,便干尿黄,心烦;舌绛红,苔薄或无苔,脉滑数。
三、相识 白疕的中医治法,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临床上还需辨证论治
治疗要领概略上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内治法包罗辨证论治,经方及履历 方;外治法包罗药膏、药浴、体针疗法、穴位注射、放血疗法及皮肤针疗法等。血热证治法清热凉血活血,用白疕一号方加减,方用:生槐花,白茅根,生地,紫草根,赤芍,丹参,鸡血藤。
血燥证治法养血滋阴润肤,用白疕二号方加减,方用:鸡血藤,当归,生地,土茯苓,蜂房,威灵仙;血瘀证治宜活血化瘀行气,用白疕三号方,药物组成:三棱,莪术,鬼箭羽,桃仁,红花,赤芍,白芍,苏木,木香,陈皮。
白疕分为血热风盛、血瘀热结、血虚风燥三个证型,血热风盛证方用清热消银汤,药物组成:金银花,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豆根,苦参,紫草,茜草,墨旱莲,槐米,乌梢蛇,白鲜皮,蝉蜕,甘草。
血瘀热结证方用化瘀消银汤,药物组成: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紫草,茜草,墨旱莲,槐米,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白鲜皮,乌梢蛇,蝉蜕,甘草;血虚风燥证方用从阴引阳汤,药物组成:生麻黄,桂枝,当归,白芍,生地,何首乌,怀牛膝,乌梢蛇,皂角刺,炙鳖甲,蜈蚣,蛇蜕,莪术,桑叶,紫草,银花,土茯苓,甘草。
治疗白疕血热内蕴,湿毒郁遏证,治疗原则为清热祛湿,凉血解毒,方用:白茅根,猫爪草,菝葜,土茯苓,牡丹皮,虎杖,赤芍,夏枯草,苦参,川牛膝,全蝎;服用2周后局部皮疹消逝 ,全身症状减轻,无新发皮疹,继服上方4周,皮疹大面积消退,恢复至康健肌肤,后继续服用益气疏肝药物调治。
治疗白疕血燥失荣,毒热内羁证,治疗原则为滋阴清热解毒,益气养血润燥,方用:金银花,土茯苓,丹参,生地黄,玄参,牡丹皮,紫草,黄芪,当归,女贞子,蜂房,生蒲黄,醋龟甲,墨旱莲,羚羊角粉;服药2周后,全身症状减轻,胸腹部皮疹显着 消退。
寒凉药施展 凉血功效,赤芍,丹皮,川牛膝,虎杖,鬼箭羽消逝 血瘀,但凉血功效大于散瘀功效,故疗果不佳;二诊、三诊平衡方药中凉血与活血因素 ,行刺络拔罐法以除恶血,效果显著,说明晰 从“瘀”论治斑块型银屑病的要领临床疗效显着 。
结语:注重从风、血两个方面着手治疗白疕,即凉血解毒,又养血祛风。给予血热证白疕患者生大黄,黄柏,苦参,虎杖各100g,野菊花,蛇床子,蒲公英,白芷,千里光各60g,石菖蒲,红花,薄荷以及皮硝和枯矾。中医在治疗白疕方面具有奇异 优势,临床上,治疗要领颇多,且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