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早期演出男角多不化妆;男演女角时把脑后的辫子散开,梳成发髻,上搽胭脂和铅粉;有些草台班的女角化妆,两颊用红纸沾水搽腮红,不画眉,或用锅底灰画眉,称"清水妆扮"。进入上海后,向绍剧、京剧学习演传统老戏的水粉化妆法,白粉底,红胭脂,墨膏描眉眼。后演古装戏仿效绍剧学,大花面开脸,小丑画白鼻梁。以后 数年间,尹桂芳、竺水招、傅全香、钱妙花、吴小楼等在演出新编剧目时,均改为油彩化妆。
男班初期,男演员解开自己头上的辫子梳上发髻插朵花,这是最早的发式与头饰。后演古装戏模拟 绍剧。用小玻璃管串成排须装饰发髻,在发髻上用顶花装饰。20年月 学京剧,包大头,因无条件制备全套"头面",改用木质或铁皮做成定型水片,很少使用全副头面来装饰演出。
自女班降生后因女演员留有辫子,就用作"包头"的"发帘子"和顶级假发,并与服装的"私彩行头"相配合,之后演员们纷纷刷新 头饰,从古装仕女画中找凭证 ,最先 缔造越剧旦角特有的古装发式和头饰,头饰改繁为简,改华美为清丽,头上以戴珠凤为主,装饰花不多,具有精练 明快的特点。20世纪50年月 ,为发式的需要和化妆省时始做假发头套。
在小歌班初期演古装戏中男角,有用庙里泥塑神像的髯口,亦有用是非 纱线制成一排当髯口。最先 租用演出行头后即接纳绍剧的髯口。1917年男班进入上海后接纳京剧的髯口,后女班演出仍然沿袭之。20世纪30年月 末,越剧兴起刷新 ,髯口也最先 改良。将髯须改短、改轻。20世纪40年月 初,老生不用传统挂须,学习话剧的"粘胡"。后因"粘胡"化妆法既不利便 又花时间较多,遂改用铜丝作架子制作种种髯毛。
大面需用满腮髯毛时不再用"虬髯",改用"套胡",小丑不再用"八字胡""吊搭",而用"夹鼻胡""翘胡",被统称为"改良胡"。传统"满口"不见嘴唇,改良胡用粗铜丝弯曲成型,嘴唇外露可见。20世纪60年月 上海越剧演古装剧时所有 用改良胡,髯毛质料 以人发和牦牛毛为主,掺入羊毛,后将毛发勾在肉色丝绢或网眼纱上。
演现代剧目:少数民族剧目及外国题材剧目时,一样平常 均接纳粘贴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