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出发,沿沪昆高速行驶两个半小时,汤溪口下,再开约二十分钟,就到了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的寺平村。这里名为“村”,却没有鸡鸣狗叫,一条清洁 的鹅卵石小路通向村里。
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古墟落 ,有塘、有桥、有山、有田。几幢古朴、高峻的砖木结构祠堂,被竹林、杉树掩映。细雨蒙蒙的空气里,飘散着淡淡的桂花香,房前屋后的柚子树上,挂着沉甸甸金灿灿的果实。
寺平村为明代制作,距今已有六百年历史,村民大多姓“戴”。据村中所藏《戴氏宗谱》纪录,天上的北斗七星落入人世 ,化作村东南七座山头,围绕着中央 的大湖,形成自然风貌的“七星伴月”。日久天长,七座山头被岁月磨平,于是,戴氏先祖在建设自己家园时,就以“七星伴月”的理念来妄想 村里修建。从村口安乐寺最先 ,其顺堂、立本堂、崇德堂、崇厚堂、敦睦堂、百顺堂七座主要 厅堂依次排开,对应着天上七颗星,围绕着村中央如一弯明月的“月湖”,宛若北斗七星再次下降 人世 。
偕行 的金华市档案馆馆长陈艳艳先容 ,村里种种类型的土地和主要修建,档案馆生涯 的鱼鳞图册上都有纪录。
鱼鳞图册,很形象的名字,与种种类型的土地有何关系?陈馆长说,下战书 去档案馆,谜底 才气揭晓。
下战书 ,我们来到市档案馆,陈馆长还请来了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专门研究鱼鳞图册的80后博士李义敏。在李博士的娓娓讲述中,数百年前神秘的鱼鳞图册之谜,逐一解开。
鱼鳞图册的起源档案馆事情职员 拿出一本《金华县秋都乡水镜庄丘地编号图》,上面由四边相连、依次编号排列的种种图形拼接而成,神秘如密码。李博士说,这些地块图形的排列是不是很像鱼鳞?这就是传说中鱼鳞图册的“图”。鱼鳞图册着实 就是土地挂号簿,是官府为治理地籍和征收钱粮攒造的地籍清册,又称“鱼鳞册”“流水册”“鳞册”“鱼鳞图”“鱼鳞”等。
中国古代官府为了有用 罗致财税资源,维系国家运转,就将一定规模内的田、地、山、塘和相对牢靠 的主要 地标物,凭证 其形状和方位,描绘成平面图,藉以掌握各地耕地的漫衍情形 ,并以此为凭收取钱粮。因所绘平面图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总图。与图相对应,尚有 分册。
汤溪县寺平村鱼鳞图册第一页
事情职员 又掀开另一本册子,为雕版玄色印刷的填写本,竹纸,线装,黑口,版心上方镌有“汤溪县鱼鳞图册”字样,每页载有两个编号的土地类型,字号体例依《千字文》顺序。填写项目包罗编号、土名、田土种别 、形状、四至疆界、面积、坐落偏向、业主、所系何庄、承粮户、折亩等富厚内容。
掌握账簿就是掌握权力。据《明史•食货志》载:“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古代官府就是依据治理地籍的鱼鳞册和治理户籍的黄册这一“经”一“纬”,来征收钱粮的。
李博士先容 ,鱼鳞图册形成于南宋,成熟于明清,代表了古代地籍治理的最高水平。浙江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又是文献之邦,以是 在宋元以来田土丈量及鱼鳞图册攒造史上,都占有至关主要 职位。而婺州(今金华市)又堪称鱼鳞图册的首创地。
南宋初年,婺州即最先 攒造鱼鳞图册,至明清时期到达巅峰。清咸丰年间,因遭受太平天堂 之乱,生涯 在各县衙的鱼鳞图册险些所有 被焚毁。平定战乱后,清政府为了恢复秩序,又设局清丈田土,先由业户自主陈报,再由官府派专人核查,耗时多年,兰溪、汤溪等地就在那时重新攒造了鱼鳞图册。民国时期,政府依旧使用 鱼鳞图册举行 土地的陈报事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鱼鳞图册作为农业税征收依据,继续施展 作用。直到土改后揭晓 土地房产所有证,鱼鳞图册才被取代。
婺州是浙江鱼鳞图册遗存最多的地域,虽然历经天灾人祸,早期的鱼鳞图册早已散佚,但金华市档案馆和所属兰溪市档案馆,仍然保留着明清至民国年间汤溪县和兰溪县的千余册鱼鳞图册。
鱼鳞图册的遗存汤溪县的鱼鳞图册主要生涯 在金华市档案馆。我们走进库房,事情职员 摇开麋集 架,一层一层的格子上,整齐摆放着一摞一摞纸张已经发黄变脆的鱼鳞图册,蔚为壮观。
李博士先容 说,汤溪县鱼鳞图册共计436册,每册页数不等,总计70546页。我们通过考察形制,查阅地方志、家谱等资料,可以断定汤溪县的这套鱼鳞图册攒造时间在清同治至光绪年间,小部门为民国补造。该图册以“庄”为基本的建置单元,详细纪录了汤溪县汤塘庄、蒋墟落 、祝下庄、西山庄、京东庄等73庄的田土情形 。
生涯 兰溪县鱼鳞图册的樟木柜
这批百年前的鱼鳞图册是怎样 生涯 下来的,至今是个谜。据李博士先容 ,1958年10月,汤溪县建制作废 ,并入金华县,这批珍贵的鱼鳞图册随之移交到金华县财政局农财股保管。虽然随后又历经多次搬迁,但这批鱼鳞图册竟然幸运地被生涯 下来。1985年5月,金华县升为地级市。1987年,金华市财政局为腾空库房,将这批鱼鳞图册移交到市档案馆。这批数目 大、系统性强的汤溪鱼鳞图册,便成为金华市档案馆的镇馆之宝。此外,邻近 的兰溪市尚有 另一批规模更大的鱼鳞图册珍藏。
第二天,我们又来到兰溪市。市档案馆馆长严学军向我们先容 ,兰溪市档案馆现生涯 鱼鳞图册746册,约10万页,为清同治年间编造、民国时补造。原理由 市财政局生涯 ,2015年移交到市档案馆,但鉴于档案馆库房容量已满,新馆建设还在筹备,以是 ,这批鱼鳞图册现在 仍然借用财政局100平方米的档案室生涯 。
我们走进档案室,看到摆放着四组八个红漆木柜,柜门上有绿色篆体的“兰溪县鱼鳞册”字样。严馆长说,这是专为生涯 这批鱼鳞图册特制的樟木柜。说着,他又打开旁边一只铁皮柜,内里 藏着两只陈旧的小木箱。严馆长说,这是鱼鳞图册的原始装具,共有十个。以前之以是 用这样的小木箱装,是为了利便 挑着担子走。那时到那里 去收税,到那里 去解决土地纠纷问题,都需要挑着这样的装着鱼鳞图册的箱子到现场。
相比金华市档案馆生涯 的汤溪县鱼鳞图册,兰溪县的鱼鳞图册要规整许多,从封面可以看出,1998年兰溪市财政局曾对这批鱼鳞图册举行 过整修。图册的书页也是竹纸的雕版填写本,但与汤溪县鱼鳞图册颜色略有差异,除数字和字号是玄色外,其他文字均为灰蓝色印刷字体。
兰溪鱼鳞图册数据库录文现场
严馆长先容 ,兰溪鱼鳞图册的攒造与保留与汤溪县情形 差不多,现在 能找到的最早纪录是南宋初年。《兰溪郑氏族谱》卷首《郑氏家庙记》载:“又得民间所收高宗迁都之初所遗鱼鳞图,该载县城东南隅有郑家宅基、郑家小巷收支蹊径 、郑家五通堂等称,至今宛然在也。”明洪武、万历两朝,官府又举行 过大规模的土地视察,但年久战乱,明代的鱼鳞图册严重散佚。以是 ,在清康熙六年(1667),兰溪又再次大规模清丈田土,填造鱼鳞图册,归户办粮。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占领兰溪,生涯 在县衙的鱼鳞图册因县衙被焚而再次被毁。镇压太平军后,清政府饬令马上“勒限赶造”。据清光绪《兰溪县志》纪录,此次重编鱼鳞图册共889本,一式两份。一份生涯 在县里,一份交各都图册书(即地籍员)保管。
民国22年(1933),国民政府将兰溪定为实验县。时任县长胡次威决议 增设土地科,任命陈开泗为科长,开展土地的清丈和陈报事情。
陈开泗衔命整修县府房舍时,在一间小屋中发现了这套已惨遭虫蛀鼠咬且霉变罅漏 的鱼鳞图册。经找人整理 挂号,陈开泗发现,这套鱼鳞图册已经丢失了200余册。随后,他决议 建设土地推收处,任命各都图册书为推收员,又从杭州、金华等地招收了上百名的高中生,共计300余人,分组举行 整理。他们以县府生涯 的鱼鳞图册为基础,又使用 各都图册书手中所掌握的鱼鳞图册举行 核对、复丈、补编,历时八个月完成修订。因墟落 下层行政组织有所变换,核编后的鱼鳞图册由原来的889册拆并为820册,并被换上封面,重新装订。1958年举行 土壤普查时,浙农大部门学生来到兰溪县协助这里的普查事情。因需用鱼鳞图册核查经界、土质等信息,曾外调一部门鱼鳞图册,有的未能实时送还,加之其他缘故原由 ,以致丢失74册。以是 ,原本的820册,现在 就只剩下这746册了。
李义敏博士与学生们手持鱼鳞图册,走读兰溪古城。
兰溪县鱼鳞图册载有兰溪县10坊35都159图的田土、山林、地形等情形 ,同样是标明晰 土地的字号、类型、品级、四至、面积、坐落处、业主、所住地等地籍信息,十分清晰明确。
李博士先容 ,现存的汤溪县、兰溪县的1182册鱼鳞图册,险些是同时期较完整的两个县的地籍资料,其系统性十分有数 。除了两地档案馆生涯 的以外,浙江的一些公私单元及民间小我私人 手中也散存了不少。他们从丽水、衢州、温州等地就搜集到凌驾百册的鱼鳞图册。婺州地域生涯 下来的鱼鳞图册,沿袭时间长达数百年,内在 相当富厚,纪录了明清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这一地域种种土地变迁的信息,反映了其时的农村经济实态。
美籍华人经济史学家赵冈教授曾说:我以为 明清时代的鱼鳞图册是人类历史上政府地籍治理最周详详尽 的档案纪录,中国以外任何国家都找不到类似的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栾成显教授也曾感伤:只有通过一个都、一个县,以致 一个省同时期的完整的鱼鳞图册资料统计,才气得出各户土地占有的完整资料。而这,在今天很难做到。
由此可见,这批鱼鳞图册对探讨 地权分配、赋役制度、人地关系、区域社会变迁、地方习俗、考察民间下层组织等课题,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鱼鳞图册的攒造李博士先容 ,参照栾成显教授对徽州鱼鳞图册的分类,我们又团结 婺州地域鱼鳞图册的现实 情形 ,将其分为鱼鳞清丈册、鱼鳞草册、鱼鳞清册、鱼鳞家册等几类。通过对这些门类的先容 ,就能相识 鱼鳞图册的攒造历程。
鱼鳞清丈册,亦称清丈鱼鳞册、清丈鱼鳞文册、丈量图号册、丈量图号联单等。在正式攒造鱼鳞图册之前,通常要举行 土地清丈,鱼鳞清丈册即是土地丈量时绘制的图册,不仅要填写田土的字号、种别 、土名、四至、形状、亩步面积,而且有时还要载明知识、射手、算手、书手以及同丈公正的姓名。
同治兰溪县城区一坊鱼鳞图册第一页
鱼鳞草册,简称草册,即在正式攒造鱼鳞图册之前先期绘制的草册。清光绪《常山县志》载康熙六十年(1721)《议通丈常邑田地详文》称:“图内田、地、山、塘丈量完毕,公正、书算按图照鳞册式样绘图。先造草册送官,官为履勘抽丈。”民国《龙游县志》载同治六年(1867)《清厘田地章程》称:“凡田、塘、山、地、基、荡,业主、土名、亩分,须逐一细查,插签编号,绘图具至,先登草册,再誊正册。”鱼鳞草册有手写本,也有雕版填写本,字迹往往较为潦草,也可以涂改。
同治兰溪县乡区四都三图马涧庄鱼鳞图册
鱼鳞清册,又称流水文册、流水号册,特指经由 前期勘查丈量或自行陈报后攒造草册,再举行 誊写的最终正式的土地清册。信息最周全 的鱼鳞图册将田土编列字号依次排列,再写明土名、业主、佃户及住址,绘制每块田土的形状,标明种别 、科则、四至、丈尺、亩数,从而作为官府征税的依据。
鱼鳞家册,又称存家鳞册、家册鳞图,差异于一样平常 意义上的归户册,而是以坵为单元,载明田土的字号、种别 、土名、四至、形状、亩步面积,以及业主及佃户的姓名、住址,其形制与官方的鱼鳞图册相似。差异的是,鱼鳞家册散藏在各业主手中,所载田土字号纷歧定相连。鱼鳞家册由册书攒造盖章,发给业主存执,以此作为工业的凭证。官府解决土地纠纷问题,也多以此作为讯断 依据。
从历史上看,婺州地域堪称鱼鳞图册的试验地和样板地。只管 这一地域攒造时间较早,但历经战乱,鱼鳞图册损失也很严重,直接影响到官府的财税收入。以是 ,之后又历经了一再 重新攒造,以兰溪县为例,可以追溯其攒造历程的艰辛。
同治兰溪县城区二坊鱼鳞图册
清同治四年(1865年)十月,余祚馨出任兰溪县令,最先 新一轮攒造。为解决攒造鱼鳞图册工程浩荡,丈量经费众多 之难题 ,余祚馨因地制宜,接纳民间种子计亩法(4斗为一亩),在民间筹资。每亩田收取业主12文钱,地、山、塘每亩收取6文。同时,又在城区设立清赋总局,由官府选出12位素有威望的乡绅担任绅董,认真 总体督服务宜。乡区设分局,每“图”(古代行政单元)推选 一名老成公正之人担任图董,认真 当地鱼鳞图册的详细 攒造。
机构、职员 、经费齐全 ,同治四年十一月下旬,兰溪清赋总局先做试点,随后攒造事情周全 铺开。很快,县城10坊及工具南北各乡便完成了攒造使命 。但清赋总局在对鱼鳞图册举行 汇总时,发现缺额不少,缘故原由 是业主所报亩数禁绝确。于是,同治八年(1869),总局又协同各乡的图董,历时两年亲自踏勘。据光绪《兰溪县志•清赋纪略》对此次踏勘的纪录:“虽巉岩石无级可登,莫不攀萝蹑巅造极,共增山额三千三百余顷,而塘亩亦会同复勘,增额二百余顷。”同治十一年(1872),总局又组织在兰溪与他县接壤处搜求遗漏土地,以更臻完善。经由 前后约七年艰辛详尽 的攒造和踏勘复核,全县鱼鳞图册攒造事情基本完成。
凡城区山、地、田、塘,皆按千字文字号依次编列,并标明土地的类型、品级、面积、荒熟;有主地写明业主及住址,无主地钤盖“无主”印章,并绘制每块土地的详细 形状及工具南北四至的准确位置,很是细腻 。因兰溪县攒造鱼鳞图册的方规则范有用 ,一度成为清末浙江攒造鱼鳞图册的样板。
同治兰溪县乡区五都一图蒋坞庄鱼鳞图册
李博士说,通过研究发现,现今生涯 的兰溪、汤溪鱼鳞图册,其纪录的内容是动态的。以往古代文献在形貌 鱼鳞图册时,多数以为 官方鱼鳞图册攒造完毕后,即存放在县衙架阁库内,成为信息固化的地籍册。但他们通过仔细研究兰溪县鱼鳞图册中的印章、夹条、批注等信息发现,其自同治年间编造完成后,又历经光绪、宣统、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各时期,一直在增补、修改、使用,年份险些从未中止 ,甚至仅用了83天的洪宪年号都有。正是因其完整 ,以是 ,民国时期兰溪实验县据此对土地举行 核对、复丈、补编时,在很短时间内就准确、高效地完成了土地的陈报使命 ,由此兰溪县也再次成为民国清查地粮的规范。
鱼鳞图册的掘客浙江素称文献名邦,民间文化遗存极为丰盛。近年来,随着国家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鼎力大举推进,古墟落 、古民居正在快速消逝 ,与之相生相伴的民间左券 文书也面临着湮灭散失的危险。这些文书是不行再生的文化遗产,兼具文物和文献的双重价值,亟待抢救性网络 、掩护与整理。
恒久以来,鱼鳞图册一直是“躲在深闺人未识”,虽然生涯 在档案馆里,但大部门事情职员 却并不相识 。
2013年7月,以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及浙江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涌泉领衔的研究团队,最先 系统网络 、研究浙江民间左券 文书。他们多次到浙江中部、南部开展野外 视察,在民间文书网络 的历程中,有一大批簿册引起他们的关注。册中绘制了每块田土的形状,详载土名、四至、丈尺、亩数,并写明业主及栖身 地,原来这就是历史文献中所纪录的鱼鳞图册。
金华县秋都乡水镜庄丘地鱼鳞图
2013年年底,时任金华市档案馆馆长的钱静,请张涌泉教授到档案馆评定一批积贮多年的档案是否有价值。张教授一看很是惊讶,没想到档案馆里竟然珍藏着数百册的汤溪鱼鳞图册,由此,这批尘封多年的珍贵档案才进入学者的视野。随后,金华市档案馆与浙师大人文学院签署 了相助开发婺州鱼鳞图册的协议,正式启动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研究写本文献学的李义敏作为张涌泉教授的博士生,是这个团队的焦点成员。他第一次接触到传说中的鱼鳞图册时,就很是有兴趣。不久,他通过研究,撰写了第一篇系统先容 金华鱼鳞图册的论文《婺州鱼鳞图册的遗存与研究价值》,引起学界关注。在普遍 视察、搜集并掌握大量鳞图册资料的基础上,2017年,以胡铁球、张涌泉两位教授领衔申报的《浙江鱼鳞图册的搜集、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课题,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有更多学者、更多资金投入到这一“冷门”的研究领域。现在 ,兰溪鱼鳞图册的高清扫描事情业已完成,鱼鳞图册数据库模子 已经建设,文本的数字化事情正在有条不紊地举行 中。
李博士先容 ,鱼鳞图册制度是一脉相承的,虽然我们主要以现存的清代鱼鳞图册为研究蓝本,但由此研究效果 ,完全可以上推到明代甚至南宋鱼鳞图册初创时期国家地籍治理的概况。
此外,鱼鳞图册对于还原古城和古墟落 的旧貌,也有不行小觑的作用。以往,学界主要是通过古代地方志的简陋勾勒,来相识 古城概貌的。且不说经由 多次口传,口述史已失真不少。史料的缺失,更是让后人无法准确、详尽 地还原昔日古城原貌。而鱼鳞图册恰如破解这一难题的金钥匙,依据这些尘封档案,现在 我们仍然能够“按图索骥”,在现实中找到与图册中相对应的土地类型和地标修建。
好比,清末兰溪城区共有10坊,现存的兰溪鱼鳞图册第一至第十册,正是对这10坊3000余号土地的详细纪录,从中可以相识 昔日兰溪县城的山水 、河流、街巷、宗祠、寺庙等地标物漫衍的详细 位置和面积等详细信息。
2014年,李博士向导 一批研究生和本科生到本文文首提到的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开展野外 考察,令他们惊讶的是,鱼鳞图册中纪录的绝大部门“土名”,在现实中基本上都能找到对应区域,甚至祠堂、寺庙等主要 修建,也能找到准确坐标。以是 ,有专家说,鱼鳞图册是回复一个地域古貌的最准确可考的史料。使用 鱼鳞图册,通过盘算机手艺 ,完全可以回复某个时期特定地域的自然地貌和耕地漫衍状态 ,这一事情对旧城刷新 、古墟落 掩护和新农村的建设都有很是主要 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昔人智慧与现代手艺 团结 ,值得期待。
(作者系《中国档案》杂志社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