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西王村“牛角岔”发现“远古化石”提及
我是河津市城区办西王村人,叫杨万增,是一个文史喜欢 者。年过花甲,没事在家闲着,便学写了一本村事琐记《分水长流》。还学写了两本传奇故事书,即《龙门传奇》和《卜子夏传奇》,这两本书其内容也涉及到文史方面的资料,但有些素材也是源于好些书籍 资料中。
今天,我所说的是一九七三年,国家考古队在我村“牛角岔”发现的远古时期很是有用的“化石”。我们没有资格随便推测其名称,只好以“化石”代名。这一事实,我们市文联记者吴晓征同志也曾报道过。
国家有关单元也曾给市相关单元下文,不让村民在“牛角岔”随意拉土挖沙。村委会也将此沟收为村委会治理。
我由于受聘于市史志办研究会研究员,因此,克日 专门视察了一下“牛角岔”的地理变迁及相邻几则新闻。
“牛角岔”位置在我西王村西北偏向,若是 以村委会舞台为座标,应在xy轴110°~130°间,原属于村十二生产队的。此沟从西北到东南由山水冲涮下一条几丈宽的沟槽,没有坪地。解放前到整体 化时,只能在荒坡上种些豆子之类农作物。此岔北靠村大堡子,西邻二十队沟,东和十一队法王疙瘩接壤,南是大启齿 进岔处。
七三年“农业学大寨”时期,全村人修荒沟造地,二十个生产队,每队上马男女五十人,大干了一冬一春,将沟槽双方 荒坡的土填到沟槽中,修下几十亩地,号称“百亩平原”。就是 在北靠堡子取土时,发现了和土、沙、石不相同的工具,国家考古队接到陈诉,实地考察后确定是远古化石。
这个“化石”的发现,对于当地村干部和通俗 村民来说,即不懂也不应问只有让专家去考古吧。
同期,在相距此处约200米处~村老坡道东梁上,翻沙的武富廷和翟八新两职工,寻搬沼泥时发现半崖上有个地方和其他处不相同,巨细两平方尺,有碱化的粉末痕迹,好奇的两人便从那里挖出一块什么头骨,并有下牙骨一排,其中武富廷说:“这就是龙骨头”。他俩第二天到稷山县土产收购站去卖,收购者说:“新绛,稷山,河津,这几个县沙梁上多处有龙骨,这就是一个头下额骨,牙也是龙牙,其长度有尺三长,牙有五寸长。收购员说时间过长大部门脱落,只能按次等收,每斤两元七八,只卖了四十几元。
另外,武富迁还讲了,我村王风林七零年在沙滩地发现了三节龙骨,是属于龙的脊梁骨,他刨下后,老俩口背到北京,北京收购站卖的钱够他老俩口旅游了十多天。
尚有 靳六喜、靳云喜弟兄两,在沟里刨药材先后几年在沙土中寻下许多几何片龙骨,在邻村史册土产店出售。从这些事实的存在,说明我们西王村这一带,远古时期是恐龙运动的地方。
另外,“一个神秘的窟窿”是否是“龙窟窿”。在牛角岔“化石”
址,往西三百米处,原一队和二队沙梁上,村民们建房拉沙,装沙者有黄掌安,申啟定等在装沙时,在沙梁最顶上,周围 没有高崖,没有坪地,却发现了一个井不是井,窖不是窖的黑深洞,约二十多米深,装沙者胆大的用绳套住下去看看,没有什么物,只是泥泽一片,这一奇闻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话题,说什么“龙洞开了,龙要上天了”等等奇谈怪论。
现在,在我村荒沟里拉土取砂,或割草挖药材,不时拾到一些龙骨片。人身上有破伤,贴上一点,三两天就好了,比西药许多几何了。又不时的发现“鱼化石”“海螺化石”“真贝壳”这些迹象是否与人们传说的“黄水泡天”有关有缘。
“黄水泡天”说的是在远古时期,河津、稷山、新绛的南北坡一样平,一样连在一起,都属于黄土高原。听说那时大禹治水前还没开禹门口,黄河的水在吉县或以上山水 中乱流,这几个县随处都是水,没有生涯 的动植物,不知洪流了几多代,天降伊人,大禹才治理黄河的水,凿开禹门口,黄河水才直流而下,往南奔去,这样,吉县那里黄河再不分流,洪水退去,这几个县的高原涮下大河槽。
我还看过一份资料,说的是我们河津这几个县是中原发祥地。在我们西王村东北吕梁山洼有多条山泉水如瓜峪口,佛峪口等,稷山化峪的水特殊 大,它就是中原之水。人们就生涯 在这里有山有水。东北有尧庙,南有舜陵,西有禹门,化峪水流经稷山河津之界。流经榆林,北里、阳史也窜过我们西王地界而入汾河。解放前和整体 化六七十年月 ,水特殊 多,特殊 大,像条小河,流淌在人们生涯 身边。
尚有 一传说,西王村的东北偏向有条大涧是属于艳掌渝林,北里,阳史几个村共有的远古的时间 ,这里曾像一个自然 的湖泊,有几多水产动物的化石还一直 的涧漕工具崖上发现过。
西王“牛角岔化石”是否与这里有渊源,只有让科学界的专家们去考研,我们后人将拭目以待,我这些微不足道的线索是否为“化石”添砖加瓦。
河津市城区办西王村
杨万增
于2020.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