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提供支线剧情,可以让寓目者自主选择故事的走向,浏览 由一套故事线索衍生出的差异下场 ……”
这套说辞不是在描绘当下B站、腾讯及爱奇艺正全力结构的“互动视频”营业 ,也不是来自刚刚热映的《天之杯2》中对Galgame多支线的先容 和科普。它摘录自上世纪90年月 末热销的“矮脚鸡书系”中一个自选故事的先容 。
潮水有时间 真是个玄妙 的工具——谁都没有想到,在20年后的今天,当初谁人 已经隐藏 在时间中的潮水,能在全新的娱乐需求中再次生根发芽。互动娱乐最初掀起的热潮和之后的升沉 ,也险些无人再提起,似乎是梦中人的呓语般,从未在这个天下 发生过。
20年前的那股互动娱乐潮到底是怎样 发生的,其中有什么故事值得掘客?这确实是个精彩纷呈的话题。
首开热潮的“矮脚鸡书系”“请不要在午夜翻阅这本书。”
——“鸡皮疙瘩”系列封面
互动娱乐小说在中国的第一次盛行 ,绕不开“矮脚鸡书系”这个名字,它泛起于1999年。
以今天的视角看来,“矮脚鸡书系”能泛起在公共视野内,真的要拜昔时 宽松的出书引进政策和其时对西欧 童书的整体崇敬所赐,效果 就是无理由 的照单全收。
1999年,金庸金大侠尚在同作家王朔举行 世纪大战,郑渊洁也在遭遇不懂童话、“过于成人化”的严肃 品评 ,但在童书市场,就是容忍了这么个“异端”的存在。
为了确保丛书销量,出书社倒是下了一番苦功夫。在腰封上轰轰烈烈写下“独家引进美国BDD公司王牌少儿读物”(但很不幸这是毒奶,BDD不久后就由于 谋划 不善被其他出书社收购),听上去高尚洋气上档次。
除了狂霸酷跩的Slogan,这个系列图书尚有 自己突出的竞争力——价钱。这套来自“美国的王牌少儿读物”按5册为一套,分套出售,单套价钱为30元,每册价钱仅6元,和同时期外洋引进童书比起来真的是物美价廉。
举个例子,其时湖北少儿出书社引进的“法国探秘”系列读物的单册价钱为65元,同期的“恐龙探秘”和“101问”系列童书价钱在12~17元不等。一本6元,就能知足 孩子的阅读需求,何乐而不为?于是,这本书一时间成了家长们给孩子购置课外书的上选。
一套生涯 完好的“矮脚鸡”系列的腰封
好景不长。徐徐地,家长们就发现这套书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矮脚鸡书系”全套35册,现实 上由两个截然差异的系列组成:前15册是BDD公司旗下数位作家创作的自选剧情系列,尚能委屈 说得上“拓宽孩子想象力和剖析 能力”;后20册则是来自作家Nola Thacker的恐怖灵异小说“墓地学校”(Graveyard School)系列中的故事。后面这位老兄就是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讲述发生在一所希奇 学校里的灵异恐怖故事:活死人、肢体剖析、游荡在街角的骷髅及直白了当的校园霸凌,再加上作者的笔名“Tom B. Stone”(连起来看即“墓碑”之意)……总之,这就是居心 要给你的童年阴影啦。
“墓地学校”系列在文字量和内容富厚度上远胜于前15本,虽然,就恐怖水平而言,也是大大凌驾前一部门——因此被不少发现大事不妙的家长束之高阁。
贴吧网友cs0520晒出的全套“自选系列”(前15册)
这样的转变 直接导致了这个系列图书厥后的运气 多舛:并欠好的市场反馈让出书社调整了印数(书中纪录显示,2001年的二次印刷仅印了1000册);同时,知道这个系列在学生里口碑不错的盗版商,则鼓捣出了相当数目 的盗版……以至于现在的珍藏 者们泛起了相当水平的正品搜集难题 。这些他们求之不得 的原版正版,现在 大多藏匿在各大图书馆的馆藏当中。
由于 题材缘故,许多人的第16~35册来自于这样的地方
技高一筹的“鸡皮疙瘩”系列“每个故事都有一个最先 ,一其中止 和……一个转折!”
——“鸡皮疙瘩”影戏台词
2001年之后,“矮脚鸡书系”引发的热潮最先 逐渐消退,不外,它曾经的闪灼 启发了另外一家出书社。2002年,接力出书社将同样具备惊悚、悬疑和互动性的童书“鸡皮疙瘩”经典系列引入海内。
“鸡皮疙瘩”经典系列
从名字和装帧上来看,“鸡皮疙瘩”似乎怎么看都是“矮脚鸡书系”的跟风作品,但事实并非云云 。“鸡皮疙瘩”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出书于1992年8月,“矮脚鸡书系”的第一个故事降生于1994年3月。事实上,1994年,“鸡皮疙瘩”的最初系列(Goosebumps Original Series)已经宣称刊行量到达数万万 册,1997年宣布突破3亿单册的销量。“矮脚鸡书系”装帧中爱用的字体那股画风,最初都源自“鸡皮疙瘩”——得了,闹了半天你个“矮脚鸡”反而才是跟风。
没准Nola Thacker压根不喜欢“墓地学校”系列,在他的励志故事系列“Skating Dreams”中,作者大大方方写上了本名
不得不说接力出书社眼光 如炬——差异于显着 志不在此的Nola Thacker,“鸡皮疙瘩”系列作者R·L·斯坦(R. L. Stine)有自己奇异 的招牌创作方式;一方面,斯坦注重细节,全心 丰满每个惊悚故事当中的怪物;一方面,斯坦有自己搭建天下 观的方式,围绕故事气氛举行 巧妙的铺垫,在故事中途泛起让大量的异常事务 ,加速节奏,并在故事快要竣事 时来个神转折。
以第一个故事《远离地下室》为例:主角发现身为植物学家的父亲越来越希奇 ,而父亲不允许孩子们靠近 家里的地下室,只由于 一个恐怖的真相——地下室里尚有 一个父亲。在分辨真假的历程中,其中一位父亲叫出了孩子的小名,让孩子们在要害时刻做出了决议 。
不外还没完,在一段时间事后,家中的盆栽突然启齿 :“着实 我才是你的爸爸。”温暖的重聚瞬间再度陷入惊悚,而故事戛然而止,一系列之前埋下的伏笔最先 泛起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依附 精彩的悬念营造和极富小我私人 品牌气焰 气焰 的影象点,“鸡皮疙瘩”系列酿成了一个超大IP,斯坦本人也因此获奖无数——一连 3年(1994~1996年)被《今日美国》评为最脱销作家;1994年和1998年两度荣获美国最著名的儿童电视频道Nickelodeon的“儿童最佳选择奖”;1999年被评为英国最受儿童接待的作家……以后 ,“鸡皮疙瘩”系列相继有游戏和影戏作品问世。
《Goosebumps: The Game》上岸 了主机、PC等平台,手游平台上尚有 这个IP的其他类型游戏
不外,上述的成就和荣耀多数属于“反转”系列,而说到互动类型的游戏图书(Gamebook),“鸡皮疙瘩”的体现并不比“矮脚鸡”系列强太多——“给你一身鸡皮疙瘩”(Give Yourself Goosebumps)是斯坦于1995~2000年间连载的游戏书系列,也是“鸡皮疙瘩”系列中唯一的游戏书。差异于其他能让人逃出生天,甚至能够走向人生巅峰的冒险书,这个系列的宣传语是“你来选择自己怎样 被吓到”——也就是说,你选择的是20条通往差异惊悚下场 的路。
相比主系列,这一系列故事的分支剧情间文笔差距着实 太大,下场 对故事的诠释 还会自相矛盾(也就是完全不能在统一 天下 观下自洽),远没有主系列那样强盛 的连贯性,在惊悚和悬念设置上,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这个系列包装的装帧倒是相当不错
那么,可不行以说,“矮脚鸡书系”在追逐民俗之余,也做了一系列开创性新的工具,并对先进 有所逾越呢?
生怕 这么说,尚有 人就不大愿意 了……
我们未曾知晓的先驱:“CYOA”系列丛书“是我,是我先,显着 都是我先来的……交互也好,翻译也好,照旧引进到中文圈也好,为什么会这样呢?”
——R·A·蒙哥马利
2011年11月11日,有人给早已销声匿迹的“矮脚鸡系列”丛书在豆瓣上建设了小组,一位id叫azureprince的女士,也就是这个小组的组长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宣告了“矮脚鸡书系”的回归。
着实 ,事后是能从文案中看到一些目的性的
往前一翻,就发现这故事大有蹊跷。新出书的“分支情节游戏书”版权来自一家名为“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CYOA)的公司,CYOA的新书系列被译为“惊险岔路口”。
原来云云 ……
这个“矮脚鸡新系列”不光作者差异,外洋出书公司也是全新的,甚至连海内的署理刊行商都换成了湖北美术出书社……怎么看都是蹭热度不是么?
不外,倘若你真搜索一下“R. A. Montgomery”,会发现令人震惊的事实——这个看上去怎么都不靠谱的宣传,居然泰半都是真的……这位R·A·蒙哥马利简直是交互书籍领域的始祖——他从1977年最先 创作交互类冒险书籍,比其他两位要早上10多年,而且,他和CYOA公司创作的系列丛书,早在1994年便被北京少儿出书社以“插图本迷你探险丛书”的名义引入到海内。这个时间 ,BDD的“矮脚鸡书系”刚刚在外洋降生……
这位互动书籍始祖的系列丛书在天下 规模内同样也有着破亿的销量——看来这又是个大佬被当碰瓷的苦命故事
是什么让这位互动游戏书始祖折戟沉沙,不为后人所知了呢,看了下面“插图本迷你探险丛书”的封面,我想你可能会迅速在脑海里有一个谜底 。
1994年版“插图本迷你探险丛书”
就阅读体验看,“插图本迷你探险丛书”也是颇为有特色的一个系列,相比起上面两个系列热衷的鬼魅和灵异故事,北京少年儿童出书社的这套书更多涉足的是传统冒险和科幻故事。
事实上,若是 你能顶着不忍直视的封面掀开这个系列,会越发对封面的守旧或者说不知所云感应遗憾——书籍中的插画质量很是高,各蹊径 和下场 的关联性强,尚有 之条件 及的两个系列从未实验过的“曲折性”支线(也就是增添 了告竣好下场 的难度,而非简朴指向坏下场 )。
这个系列故事的文字量和信息量也非前两者可比,最主要 的是,注重了教育和科普性,怎么看都更适合家长推荐给孩子们才对。
正文和插画
可是 ,这个系列在今天来看也有更多不火的理由——其中的科幻故事过于着重 看法和知识的普及,镌汰 了大量儿童喜欢的意见意义 性内容(这也是早期科幻题材的顽疾),故事涉及的类型和偏向过于繁杂,也导致了焦点粉丝的割裂。在许多怀旧类图书圈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对其中某几个故事影象深刻,可是 并没有对整个书系留下太多的影象。
尚有 一点,这个互动交互书籍的始祖,用3套书籍让我们看到了此类图书的缺陷——过于追求支线选择的巧妙,往往就要牺牲主干故事的丰满水平;要告竣“每个下场 都能有所思索 ”的最终 目的 ,则很难顾及整体的头脑 深度——故事叙述难免会显得有些支离破碎。
新出书的“惊险岔路口”系列
以是 ,后面的故事也并不让人意外——许多年后,当面目一新 的“惊险岔路口”系列重新泛起在人们眼前 时,它也没有取得那些子弟们曾经取得的效果 ——故事题材陈旧,无法顺应 时代,而“冒险小虎队”等一系列冒险书系在2003年之后的发作,使得“惊险岔路口”原先就由于 多线路而不得不简化的剧情显得越发羸弱……
更细腻 的交互小说非但没有取得“矮脚鸡书系”那样的乐成,甚至其名字还不如谁人 粗拙的“插图本迷你探险丛书”更有影象感。差异于腰封上的宣传口号,时代已经发生了转变 ,故事的生长并非由你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