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富个性审盛意 识的朝代,文人雅士纷纷毁弃礼法,行为放旷,执著于追求人的自我精神和特立独行的人格,重神理而遗形骸;同时清谈玄学在士人之间成为一种时尚。
这一时期,也正是我国金器制作的特殊时期,金器在造型和手艺 上也一直 突破,将差异地域、差异文化、差异手艺 完善 融合,为唐代金器的壮盛奠基了主要 基础。
今天我们不谈魏晋风骨,就以广州博物馆藏的五件(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物纹饰物 片为例,聊聊这一时期藏在饰物 纹路背后的“小心思”,勾勒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头脑 风潮与生涯 追求。
广州博物馆藏五件(套)魏晋南北朝时期动物纹饰物 片01 纹饰造型各有寓意 渊博 馆藏五件(套)赏析
从多年来考古掘客可知,我国古代饰物 制作生长历史可分为,萌芽阶段(原始社会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度生长阶段(隋唐时期)、世俗商品化阶段(宋元明清时期)。饰物 上的纹饰,也从最初的素面纹,到厥后种种多姿多彩的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等。广州博物馆藏的五件(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物纹饰物 片即是我国饰物 制作萌芽时期较为典型的代表。
从现在 考古掘客及广州博物馆馆藏魏晋南北朝时期饰有动物纹的饰物 和器物造型看,其题材可分为神话动物和现实动物两类。神话动物以龙、麒麟、凤鸟等造型为主;现实动物多以鱼、马、熊等形象为主。
这一时期南北方都存在着大量的少数民族政权,且部门处于原始部落驱逐 或仆从 制国家早期阶段,其信仰仍带有浓重 的原始崇敬色彩。此时运用到饰物 上的动物纹饰也是取自自然,体现了人们在刀耕火种中对大自然的熟悉 ,如对“神鸟(三足乌、凤鸟)、蛙(田鸡 、蟾蜍)”等灵物的崇尚。
昔人对神鸟的崇敬自原始殷人时期,便最先 一直撒播 ,《诗经》“商颂•玄鸟”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玄鸟”可能是原始殷人的图腾,代表了原始殷人。在众多古代书籍中都纪录了关于神鸟的记述,如:“日中有蹲(踆)乌,而月中有蟾蜍”“乌力胜日,而服于鵻,能有脩短也”“日中有三足乌”“鸾鸟似凤而白缨……至则国安乐”等。
可见,对凤凰、鸾鸟、三足乌等动物的崇敬不仅古而有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更视它们为黎民安身立命,国家长治久安的象征,并将这些动物形象运用在饰物 之上,如广州博物馆藏晋代对鸟蟾蜍透雕饰物 片(图1)。
(图 1)晋代对鸟蟾蜍透雕饰物 片,直径 2 厘米,重 1 克,1965 年出广州西增路出土。这件镂空饰物 主体为圆形,中央 上部相向而立的一对凤鸟,仰面 站立,尖喙,长头,头后披冠或鬃,鼓腹下收,展翅 欲飞,长尾上翘,形象生动自然 ;下部 为一只蟾蜍,金蟾四肢做弯曲状,前肢托凤鸟足部,呈跳跃状。圆形上方有三 金环组成短链。这类双凤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 的一种祥瑞题材,不仅在饰物 上,在同时期的铜镜及织锦上也常见到类似图案此外,昔人出于原始而质朴 的愿望,将蟾蜍(蛙)酿成图腾,期望蟾蜍(蛙)兴旺 的生殖能力能反馈到自身,祈求新生、多子与长寿。
关于蟾蜍的“长寿”和药用性子 ,在葛洪《抱朴子》和郭璞《玄中记》中划分载“蟾蜍寿三千岁”“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在《抱朴子》中先容 的五种不死仙丹 称“五芝”,而其中的“肉芝”指的就是蟾蜍头上的角,服之则可永生不老。
特殊 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阴阳协调 、永生不老、羽化登仙为其时士人的普遍追求,他们注重养生,把“蟾蜍”视为长寿代表,不仅将蟾蜍形象放入文学作品和其他日用品之中,还将其形象运用于饰物 之上,展示他们对长寿的憧憬之情。
南朝宋沈约《宋书》“董桃行”古词载“白兔长 跪捣药蝦蟇(蟾蜍)丸,送上陛下一玉 ,服此药可 得即仙。”魏晋南北朝时期,蟾蜍永生不死的能力让他们很是崇敬,他们将蟾蜍这份生尔后死,死尔后生的“神力”与天上日月的盈亏联系在一起,因此有了如广州博物馆藏晋代对鸟蟾蜍透雕饰物 片(图1)、南朝对鸟蟾蜍透雕饰物 片(图2)这样,圆日中站着象征天下长宁的三足乌(凤鸟),三足乌脚下伏着一只蟾蜍; 或如另一件南朝蟾蜍纹饰物 片和金盖钮形饰(图3),圆月中伏着一只胖乎乎的蟾蜍。
( 图 2)南朝对鸟蟾蜍透雕饰物 片,直径 2 厘米,重 2 克 (2 件), 广州三元里出土。这套镂空饰物 与前述晋代对鸟蟾蜍透雕饰物 造 型相同,均为一对凤鸟,喙部相接口衔束腰形金胜,展翅欲飞 ; 下部为一蟾蜍,四肢弯曲,呈跳跃状。
(图3)南朝蟾蜍纹饰物 片,直径2厘米,重1克,广州小北横枝岗出土。这件饰物 为一件圆形镂空饰物 片,中央 有一蟾蜍,腹部圆润肥大,金蟾四肢弯曲,呈跳跃状。月中的蟾蜍,在魏晋南北朝人心中除了象征永生不死外,还与人世间社会的治乱有着亲近 关系,“月照天下,蚀与詹诸(蟾蜍)”“蟾蜍去月,天下大乱”, 此外,“辟兵法,或以月蚀刻时,三岁蟾蜍喉下有八字者,取其血以书,所持之刀剑即辟五兵”,蟾蜍尚有 战神的象征,可以逃避 武器危险 。
02 有何用途? 饰物 片多为首饰构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高门贵族提倡薄葬,因此考古出土发现金银器数目 较少,多是一些小型器物。这一时期出土的金器主要有金手镯、金耳饰、金簪、小金珠、饰物 圈及辟邪、凤鸟、蟾蜍(蛙)等如广州博物馆藏这五件(套)动物纹饰物 的金片类。
与广州博物馆藏对鸟形(图4)及鱼形饰物 片(图5)形制相似的动物纹金片饰在江苏南京仙鹤观M2东晋高崧匹俦墓、江西南昌老福山M2东晋墓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也有出土(图6)。这些对凤(鸟)形、鱼形等饰物 片主要出土于女性墓主尸骸 头部周围 ,且上面均有小孔,可悬挂,切合步摇“步则摇动 ”的特点。
(图4)南朝对鸟纹饰物 片,直径2厘米,重1克,广州小北横枝岗出土。这件饰物 为一圆形镂空饰物 片,上部有一金环挂饰,中央 为一对相向而立的一对凤鸟,仰面 站立,尖喙,长头,鼓腹下收,展翅欲飞,长尾上翘。(图5)南朝鱼形饰物 片,长4厘米,重2克(2件),广州小北横枝岗出土。这件饰物 为一对鱼形,鱼身以阴刻线描绘 出鱼鳞,捶打錾刻出鱼眼、鱼嘴、鱼鳍、鱼尾等造型。鱼谐音“余”,有富足、有余、金玉满堂等祥瑞寓意。商周以来,青铜器、陶器、玉器、瓷器上也多有鱼形。(图6)江苏南京仙鹤观M2东晋高崧匹俦墓出土镂雕双凤衔胜纹饰物步摇,是一种约从东汉时期最先 泛起在中原地域女性头饰中的一种由簪子和小垂饰组成的步摇饰。多以黄金愚昧 成龙、凤等形状,或垂有流苏及坠子。晋魏南北朝时期步摇有两种基本形制:一种呈花枝状,直接插在发髻之上;另一种与冠身合为一体,称为“步摇冠”。
完整的步摇在现今的考古掘客中尚未发现,但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却有不少纪录,如: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后汉书》“礼仪志下”及“舆服志下”中纪录:“孝灵帝葬马朱紫,赠步摇、赤绂葬。皇后谒庙服……皆深衣制,隐首脑 缘以绦、假结、步摇、簪珥……长公主见会衣服,加步摇……”
唐太宗御撰《晋书》“舆服志”中,对步摇有更详细的形貌 :“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枝相缪。八爵九华,熊、兽、赤羆、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
南朝女诗人沈满愿作《咏步摇花》一诗:“珠华萦翡翠,宝叶间金琼。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低枝拂绣领,微步动瑶瑛。但令云髻插,蛾眉不易成。”
形貌 了步摇的材质有金、玉、珍珠、翡翠等,饰以用薄金片和玛瑙精制而成的荷花,花叶相间,栩栩如生。把它插在云髻前的两额之间,枝弯珠垂,轻拂绣领,稍一挪动步子则珠摇玉动,顾盼生姿。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画面中一贵妇席地而坐,一侍女为其剃头 梳妆。侍女( 站立者) 头梳高髻,上插金步摇首饰。广州博物馆藏这五件(套)魏晋南北朝时期动物纹饰物 片,均接纳捶揲工艺制成,呈薄片状,且有圆环或穿有圆孔,单独使用可能性很小。特殊 是对鸟形金片和鱼形金片,在南北方多个墓葬女性死者头部周围 中重复泛起,且形制、尺寸都很是靠近 ,从以上史料及考古发现可推,这些动物纹饰物 片应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显贵家族女性步摇构件。
03 勾勒形象 蕴含其时的头脑 风潮魏晋南北朝时期三足乌(凤鸟)、蟾蜍(蛙)等动物纹形象在饰物 上的使用,生动形象的勾勒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醉心玄学、好老庄之道的头脑 风潮与天下 观和注重养生的生涯 追求。
这一时期,中原文化、游牧文化、江南文化之间的融合让饰物 制作工艺越发成熟,捶揲法、焊珠法等外来饰物 制造手艺 工艺的引进与生长,为后期唐代金银器制作的郁勃 奠基了主要 基础。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编辑|宋姝子慧图片|广州博物馆【版权声明】本微信刊登 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珍藏 ·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私自 转载和使用。
往期精选
·
·
达芬好奇Pu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