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为摸清地权,整理 隐匿的田地,增添 国家钱粮,他派国子监学生武淳等人遵照 各地税粮多寡,定位几区,每区设粮长四人,召集里甲、耆民等亲赴田亩处量度,将各田亩之周遭绘成图表,写上田主之名及田之丈尺四至,类编为册。由于绘成之图似鱼鳞,以是 称为鱼鳞册。所谓四至,即东南西北之疆界,一县有四至,县又分若干乡,乡亦有四至,一乡又分若干都,都有四至,在鱼鳞册上均予以纪录。
鱼鳞册上的田亩各有业主。新主人置产时要在鱼鳞册中添注,册上挂号有户口与人名,田亩是母,生齿 是子,生齿 是追随土地的。鱼鳞册的绘制,每县以四境为界,每乡每都亦以四境为界。田地以丘相比邻挨接,如鱼鳞排开。鱼鳞册编成后,每户照册上田段,注明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平原、山地、水边、下洼、开地、沃壤、瘠贫、沙荒、盐碱)品级,凭证 一定顺序编号,详细挂号每户土地亩数和周遭四至,并绘制田产地形图。
鱼鳞册每十年一换,管册籍的是吏胥。县官替换 时,册子留在原处。鱼鳞册是明代征收田赋的凭证,故亦称为“地亩册”。它的体例,使赋役的征收有了确切凭证 ,也可防止诸多误差 ,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