汹涌 新闻(www.thepaper.cn)头脑 新闻中央
这是汹涌 新闻头脑 新闻中央 的编辑们最近在读或者读完的书,分享给各人,希望能给爱念书的你一点启发。
《博物馆起源——早期博物馆史和博物馆理念读本》
【美】休·吉诺韦斯、玛丽·安妮·安德列/编 路旦俊/译,译林出书社,2014年6月版
推荐人:韩少华
推荐语:
又到了5月,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也是人们又记起来要继续讨论一下“什么是博物馆”这个话题的时间 了,这本《博物馆起源》或许能对这个话题有所启发。
这是一本文集,收录了50篇文章,来自种种书籍、期刊、手册、报纸等。巧妙 之处在于,这50篇文章的时间跨度靠近 两千年。其年月 久远者好比古典地理学者斯特拉博在《地理学》中对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形貌 :“博物馆也是王宫的一部门,内里 有一条公共通道,一个带座位的开敞式谈话间,尚有 一间大餐室,博物馆里的学者可在此配合用餐。这些人不仅共享工业,而且尚有 一位认真 治理整个博物馆。这个职位以前由国王任命,现在由恺撒指定。”
文集中古老的文献并不多,所收录文章主要集中在1850年至1925年时代 ,这个时代是西方天下 博物馆数目 激增、博物馆学应运而生的时期。
《博物馆的死板 乏味》是收录于这本书中的英国自然历史科普作家约翰·乔治·伍德写于1887年的文章,其中写道:“哦!博物馆的死板 乏味……各人可以去国家美术馆或者大英博物馆的雕塑展厅,看看那些在画笔和凿子缔造出来的无价之宝间穿行的人。通俗 旅行者无精打采地穿过大厅,基础无法浏览 任何一件画布或大理石作品之美,有些人甚至会高声诉苦,想知道为什么要为一些褪色的画作或者受损的塑像兴师动众。”这或许是一个半世纪之前博物馆之常态,至今日则早已被展厅里兴致勃勃举着手机照相 或者自拍的观众取代了吧。
《冥法、菆柩、鬼祟、斋醮——夷坚志之幽鬼天下 》
卢秀满/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3月版
《洪迈生平及其夷坚志之研究》(《古典文献研究辑刊》第十编第11、12、13册)
王年双/著,花木兰文化出书社,2010年3月版
推荐人:黄晓峰
推荐语:
这次读了两本关于《夷坚志》研究的台湾学者的著作,《冥法、菆柩、鬼祟、斋醮——夷坚志之幽鬼天下 》《洪迈生平及其夷坚志之研究》。《夷坚志》原书共四百二十卷,因种种缘故原由 散佚,现在 所见的整理本仅存二百零六卷。洪迈似乎存着要跟五百卷的《太平广记》争第一的心愿,晚年开足马力狂写,遂成卷帙众多 的宋代志怪小说的巅峰。虽然,也有人品评 他毫无控制 ,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说:“稗官小说,昔人固有为之者矣。游成笔端,资助谈柄,犹贤乎已,可也。未有卷帙云云 其多者,不亦谬用其心也哉?且天壤间反常反物之事,惟其罕也,是以谓之怪。苟其多至于不胜载,则不得为异矣。”不管怎样,《夷坚志》成为反映宋代社会生涯 、宗教文化、伦理道德、民情民俗的一面镜子,为后世提供了富厚的历史资料。
若是 单纯从相识 鬼魅天下 的视角看,《夷坚志》绝对是一座超级富矿。《夷坚志之幽鬼天下 》就是很好的实验。在第二章“鬼门关与冥法”中,作者梳理了冥府的判官系统 、讯断 准则,以为 :“从宋人志怪小说之内容所显示的纪录来看,可以说在死后天下 之冥府权要系统 的生长上,宋代并无大幅扩展之趋势。”(42页)而对道德优先的讯断 原则,则强化了传统儒家伦理规范在冥界的渗入。好比作者发现:“中国历代士人在其身故后主宰鬼门关,成为阎罗王之贤者,以宋代为最多。”(58页)第三章“彷徨于阳世之幽鬼”则整理了幽魂在人世 游荡的差异情形 及处置赏罚 措施,作者还造了一个词“地缘缚灵”以归纳综合这一状态 。较量 精彩的是第三章对寺院“菆柩”习俗与鬼祟的讨论,即将棺柩停放于寺院,短则数天、数月,长则几十年,由今生发出大量鬼祟的故事,作者从寺院社会功效的剖析 入手,研究了这一公共空间的种种功效后指出,“菆柩寺院”之民俗,自宋以后,直至清代为止,仍普各处存在于中国各地,成为传统社会里根深蒂固的丧葬民俗之一。(139页)这现在在明清的志怪小说中确实很常见。
而《洪迈生平及其夷坚志之研究》更为细密详实,分三册近六百页。在“洪迈研究”部门中,作者考订了洪迈及其父祖、子女、亲友、交游的情形 ,在“夷坚志”研究部门,剖析 了成书及版本源流,可谓搜罗殆尽。在焦点内容上,运用荣格的精神剖析 法和故事学的研究理论,划分从精怪天下 和灵鬼天下 剖析 ,好比对好色女妖、好色女鬼类型的文化剖析 ,颇有意见意义 。作者以为 :
好色女鬼之现实意义:仪式之不完全,于是发生伏尸魂变说之看法,在此看法下,女鬼得以脱离规范,而将人性欲望以最赤裸之方式泛起,成为违法丧纪之淫女娇娃,非其家人所忍见之者也,然则此一效果 ,既出于仪式之不完全,则应以完全之仪式填补 之,殊不知仪式之不完全,有其文化因素,盖我国家庭形态系以父子伦为主轴关系,未嫁笄女及侍妾、弃妇等,并不能纳入我国“一祖一妣”系统 之祭祀仪式,由于 虽“将未出嫁而夭折的女孩之神位奉祀于庙里或尼姑庵中,可是 这种措施只是使神主有所寄放,郄未真正使夭逝的女儿在社会系统中获得正常的职位。”此亦说明何以全无男鬼诱淫女人之故事,盖祭祀系统 建设之后,纵然照正式仪式,夭折之男性亦能在看法中附于祖先而接受祭祀也。(421页)
作者将鬼天下 分为“神主幽灵”、“葬地幽灵”及“冥界幽灵”,与前书一样,作者也重点讨论了幽魂滞魄的成因及体现。对冥界的形貌 ,作者则置于“冥界游行”的章节下,即入冥游历所见。对于冥府职官系统 ,作者与前书有差异的看法,如:“地狱说在恒久演变下,在六朝时,幽冥主宰为阎罗王之说,似已占优势,着实 否则,宋代祠庙,东岳为多,各地均有行祠,而在《夷坚志》中,简陋阎罗王信仰及泰山信仰盖过地藏王信仰,惟凡有阎王主者,必无泰山,凡有泰山主者,则无阎王,其佛玄门分立之故也。”(508页)
对古代幽冥天下 的研究,我以为 可以分为内学与外学,外学着重 从民俗角度看待谁人 天下 ,讨论信仰民俗在社会生涯 中的影响、流变等;而内学则将幽冥天下 视作自洽的系统 ,讨论这个“想象的配合体”内部的组成及运转。这两部书的特点是以内学为主,向我们展示了宋代幽冥天下 的整体画卷。虽然,有些地方也许值得再讨论,好比幽魂滞魄的问题,以我的阅读感受,先秦时,阴间的看法较量 模糊,更未泛起冥府,幽灵处于无政府状态,在阳世 游荡是常态,直到东汉末年,冥府看法逐渐形成,阴间的治理者陆续上岗,“鬼有所归”,而宋代常见的人鬼共处征象 ,一方面是城隍系统 的完整 ,一方面是宋代社会市民生涯 的蓬勃 ,冥府社会化水平愈来愈高,人鬼互动交流越来越一样平常 化所致。仅仅用精神剖析 和故事学理论生怕 不能完全地诠释 冥界多个面向的成因。
《钦天监》
西西/著,广西师范大学出书社·活字文化,2021年1月版
推荐人:钟源
推荐语:
钦天监,是明清时视察天象、推算节气、制订 历法的官厅。由于古代人以为 天象在某种意义上反映着“天意”,以是 钦天监不止于“国家天文台”的职能,还肩负着视察天意的重任。加之明清时的著名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等都担任过钦天监监正,教授数学、天文、地理等西方对天下 的认知,使得钦天监成为视察明清鼎革、中西交流的绝佳窗口。
小说主人公周若闳自幼入钦天监学习,后留下任教直到致仕,既描绘了康熙一朝的社会图景,也把前朝后世的历史片断 穿成一串。总体上讲,《钦天监》的情节波涛不惊,人物平平庸 淡,有时读起来不像小说,倒像是清朝“科技知识普及读本”。作者着眼点不在于大历史的波谲云诡,而在于小人物的一样平常 生涯 ,这似乎是有意为之。通俗 人在大历史中到底能做些什么呢?怎样 评述历史的是与非呢?周若闳及其父辈、朋侪 穷其一生都在一直 追问,最后也只获得了“人世急遽,有什么恐怖 的”这种模棱两可的谜底 。或许,站在无垠的星空之下,身处绵延的历史之中,短暂的生命个体能做的只有掌握住自己吧。
《熟悉 天下 :古代与中世纪哲学》
【德】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著 王俊 等/译,上海人民出书社·世纪文景,2021年4月版
推荐人:龚思量
推荐语:
《魔术师的时代:哲学的黄金十年(1919-1929)》的作者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曾在访谈中体现,恒久以来,西方的哲学类书籍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田地 :高校内的哲学教授揭晓 的论文以及出书的书籍已然“成了工业,围着自己转,生产空话。有人算过,一篇哲学学术论文平均只有两个半读者,审稿的评阅人可能都要比读者多”。随着哲学越来越“学院化”,宽大读者越来越难以接触哲学,阅读哲学,更不必说对哲学发生兴趣了。
本书的作者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在书中围绕着“我们为什么该吃草(道德动物学)”、“幸福生涯 与款子 (罪责与债务)”等一系列话题试图建构哲学头脑 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本书试图在保留头脑 的严肃性和深刻性的同时,指导 读者对这些问题发生兴趣并加以反思。或许,正如译者王俊先生 在译后记中所谈到的那样:只管 作者将哲学包装为文化消耗 品的做法受到了各方的非议,但至少这为哲学提供了一条学院化之外的生长路径。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
【英】迪安·博内特/著 朱机/译,福建教育出书社·后浪,2020年10月版
推荐人:于淑娟
推荐语:
神经科学家的科普作品,笔调滑稽诙谐,所讲述的问题都如书题一样有趣,每个问题所涉篇幅也不长,睡前读很轻松,想想白昼做过的“蠢事儿”,原谅、接受自己再好好睡一觉吧!
《陶艺美学录:寻访今世陶艺名家》
张泉/主编,马岭/摄影,民主与建设出书社·浦睿文化,2020年10月版
推荐人:方晓燕
推荐语:
本书是《生涯 月刊》原创作团队对十几位台湾陶艺家和茶道家的采访结集,初衷似乎是要以小我私人 史的方式来串联和梳理台湾地域陶艺美学的生长脉络,可对于我辈而言,这些创作者的人生故事就犹如 书中马岭先生 镜头下那一件件气焰 气焰 迥异的感人器物,自己就是自足的悦目。
每篇采访险些都涉及陶艺家对于器型、釉色、烧制等各道工序的独家心得,而这些专业自陈,读来却通常 有溢出陶艺之外的可堪玩味。好比谈到器型的差池称,陈正川说,“当打破一个正圆的时间 ,空间会更大”,而言及一度令他着迷的日本志野釉,他现在 却只觉“心情强烈,但留白较少”。又好比,杜辅仁说:“对自己没要求后,对茶碗就没有要求,只要茶碗可以装水就好。这样,才会更从容地捏出切合自己性格的工具。”再好比,谢致璋以为 :“茶道的心,除了敏锐,还要柔软,人的心柔软了以后就会生动起来。”
以器载道,道不远人,用几十年的时间与一项武艺厮磨,简直像是一种修行,心手相连,一直 地试错,一直 地向内探索,说是将“人生的履历 、思索与疑心 ”都烧进了作品中,并不玄虚。书中所访的若干位陶艺家都是半路出家,从农人、商人、汽修工、钢琴师、声韵学家转而做陶,虽然有生涯 所迫,境遇升沉 ,但在三十、四十甚至五十岁转换人生跑道的决议 ,几多有些“不宁愿宁愿 就这样折戟于现世生涯 ”的孤勇。
埃德蒙·德瓦尔在《白瓷之路》中曾说,“当你用瓷泥制作器物,你就存在于此时现在”,或许正是由于 这种陶醉式的当下性,使得陶艺可以“将喧嚣隔离在外”,给人难堪 的“平和与依存感”,去自我淘洗,自我琢磨,“人与陶土,相互发现,更相互塑造”,配合在流转的未知中得以完成。
《伟大的修建师》
【英】肯尼思·鲍威尔/编 何可人、周宇舫/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1月版
推荐人:臧继贤
推荐语:
这本书很是适合那些对于修建感兴趣但又不太相识 的读者,会带来许多知识增量。书中40位西方主要 修建师和工程师的生平概述相对较量 精练 ,加上200多张彩色图片,很快就能重新读到尾。整个修建史的生长就是手艺 升级、可用质料增添 以及看法转变的历程。伟大的修建师喜欢将自己的设计同某种理念联系起来,他们信托 什么,就制作什么,如书中提到的“戴梅森住宅”。戴梅森(Dymaxion)是一个杜撰出来的词,将动态、极大、极小、离子的意思混淆起来,为了表达住宅背后的潜在基本哲学。不外作者说这种小型独栋住宅看上去就是将粮仓修改为衡宇。不管怎样,巨型修建的制作就像一个费时耗力的游戏,读这部修建史也像读游戏史,在看别人怎样玩得开心的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
《微物之神》
【印度】阿兰达蒂·洛伊/著 吴美真/译,人民文学出书社,2006年4月版
推荐人:朱凡
推荐语:
在印度汹涌的疫情中,左翼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公共写作(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476976)成为了外界明确 这个国家的一个窗口。洛伊对印度社会的形貌 和对莫迪政府的抨击中有着文学般的细节和实力 ,于是蓦然 发现,她的成名作《微物之神》在“想读”列表上躺了已有十年。
在最先 的十几页,生疏 的音译词形成了进入故事一道并不牢靠 的屏障,“克加玛”是姑妈,“默尔”是小女孩,“玛玛奇”是祖母,“芒恩”是小男孩……一旦熟悉了这些词汇,这个发生在南印度喀拉拉邦一个小墟落 的故事就将最先 施展它的魔力。在这个层层叠叠堆满了儿童的无邪 敏感和梦幻呓语的故事里,焦点是“爱的律法——那种划定谁应该被爱,和怎样 被爱的律法”,配景则是印度的宗教文化、殖民历史、种姓制度、社会运动等对于个体的塑造和扭曲,每一个主人公都在自己的逆境 中挣扎,与所属的情形 格格不入,当每小我私人 为了生涯 而做出的起劲 看似巧合却无可阻止 地碰撞到一起,造成了一个孩子和一个成人殒命 、一对双胞胎兄妹的童年永远竣事 的悲剧。洛伊对情节的精巧编织让这个故事具有了悬疑小说般的质感,但更吸引人的是无数关于细小 之物的形貌 。当双胞胎中的小女孩被母亲斥责而担忧妈妈会少爱她一点时,这个昆虫学家的外孙女感应“一只背部簇毛出奇浓密的酷寒之蛾”轻轻地栖在了她的心上,“它酷寒的脚触摸到她的地方起了鸡皮疙瘩”……纵然在谜题解开之后,这样的文字连缀成的故事也值得重复阅读。
《心灵之所:爱德华·萨义德传》
【美】蒂莫西·布伦南/著,Farrar, Straus and Giroux,2021年3月版
推荐人:丁雄飞
推荐语:
萨义德的学生蒂莫西·布伦南3月出书的这部《萨义德传》在巴以冲突升级的当下似乎特殊 值得阅读。除了早年在耶路撒冷和开罗的家庭生涯 ,以及厥后在纽约,尤其在后结构主义浪潮中的学术事情,这本书花了不少文字 讨论萨义德在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作用,特殊 是他曾经作为阿拉法特和美国政府之间的中介的角色。只管 是以色列的一连 批判者,萨义德说他才是“最后的犹太知识分子”;只管 一度被选为巴勒斯坦天下 委员会的一员,并为阿拉法特代言二十年,他最终照旧与后者分道扬镳,甚至闹到他的书在巴勒斯坦被禁的田地。萨义德的理想是建设一个属于巴以两族人民的双民族(binational)国家,这即是他所谓与倾轧 性的犹太复国主义针锋相对的、开放性的巴勒斯坦主义。请重温萨义德的这段话吧:“若是 我们期待以色列的犹太人不拿纳粹大屠杀来为蹂躏巴勒斯坦人民的人权辩护的话,我们也不能愚蠢地声称,大屠杀从来没发生过,而且以为 所有以色列人,无论男女老幼,注定是我们你死我活 的永恒仇敌。”
《拯救婴儿?新生儿基因筛查之谜》
【美】斯蒂芬·蒂默曼斯、玛拉·布赫宾德/著 高璐/译,华东师范大学出书社,2020年11月版
两位作者一位是社会学教授,一位是社会医学和人类学副教授,通过多个个案的野外 视察来考察一个医学问题。作为一个既非医学也非社会学、人类学的读者,我会以为 内容并没有很好读,囫囵吞枣,但于通俗 读者而言,有意义的或许是延伸出的相关思索 。作者在书中不是要表达支持或阻挡临床上扩大化的新生儿筛查,而是泛起出了在这个医学问题中通俗 人可能面临 的种种情境,好比医学领域的不确定性,医、患差异角色怎样 面临 这种不确定性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好比对于基因、遗传的预防的限度……这让我想到两个差异的场景:一是总有些老人会说,昔时 没有这样那样的检查,人不照旧一样生育、生涯 ,似乎由于 “无知者无畏”更多了些淡定,少了些忧虑;二是一些医疗事情者在宣传基因筛查、优生优育时,隐约地转达出的某种对手艺 的乐观、对“完善 ”的追求——那“完善 ”是有界说或限度的吗?以是 ,怎样 看待生命,真是个大命题!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周作人/著,朝华出书社,2018年3月版
推荐人:顾明
推荐语:
作为“清末民初文献丛刊”中的一种,本书完整复刻了1934年北平人文书店印行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这是昔时 周作人应老朋侪 沈兼士之邀,为辅仁大学的学生所作讲演纪录,经邓恭三整理而成。五讲的内容,从文学的宗教-古希腊悲剧起源,到文学的功用,再回溯中国文学的生长脉络,从而观照中国的新文学运动。因是演讲,语言并不深邃,像是给选择文学系的大学新生的基础教育课。而周作人在弁言 里就交待了,其时未编课本,没有写纲要,只是信口开河地说下去——各人都知道,学者、作家一旦云云 ,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书中时时可见周作人的睿智与诙谐。纽约大学较量 文学系教授张旭东曾评价这本书,“虽然只是一部短小的口述纪录,但却仍然具有中国文学史写作和中国文学看法批判的经典意义和树模 意义”。
正如丛书出书前言所讲,清末民初的士医生知识分子熟悉 到了“开启民智”的主要 ,“只有民众拥有了自力 头脑 和批判精神,国家才气实现真正的强盛 ”。文学,自然肩负了“启蒙”的部门作用。但想不到,百年后会有人说“文科无用”……
《走过两遍的路:我的中国历史学家之旅》
【美】柯文/著 刘楠楠/译,香港中文大学出书社,2021年6月版
推荐人:彭珊珊
推荐语:
柯文应该是每个历史系学生入门之初就会遇见的人物。他的台甫在中国近代史和史学理论的课程PPT(或黑板)上挂了不下二十年,挂成一个传说。柯文在这本初版于2019年的回忆录中写到,几年前他准备去香港大学会见,一位牧师读者听闻新闻 曾大惊失色,由于 对方以为柯文早已“脱离 人世、升入天堂”。类似的情形 ,我在几个月前报新书选题时也履历 了一回,同事们一脸震惊,都以为这位早已是“走入历史的人物”。
不外柯文虽然已经走进史学史。对中美学界影响深远的“中国中央 观”,由他总结、提出和命名,其代表作《在中国发现历史》(1984)甫一出书便引起惊动,“北美、欧洲、东亚的中国历史系学生人手一本”;另一本著作《历史三调:作为事务 、履历 和神话的义和团》(1997)更是外洋汉学研究的必读经典。近年来,在反思中国中央 观局限的同时,柯文的作品已经逾越某个国家某个文化,更倾向于一种逾越文化的征象 ——公共影象中故事的作用。
柯文作为一位精彩的历史学家,把回忆录写得像一部流通 的历史著作。他从一最先 便批注 ,“一本回忆录自然是一段历史。历史学家写下学术生涯回忆录,与其时打下学术生涯大不相同……亲自 履历 的历史与厥后重构的历史十分差异”。他“做自己的历史学家”,洞察自己作为中国历史学家的头脑 演变。他在学术上对历史和叙事的思索 也始终贯串在对自己生平的回首之中。
在重构自己作为中国历史学家的学术历程时,难堪 的除了洞见和自省,尚有 一种坦率真诚、直言不讳的态度。他写下治学和出书著作的“幕后故事”,希望对学界新秀有所资助。柯文在回忆录首次披露了《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出书背后的千难万险——这部厥后大获乐成的书稿,早先 竟随处碰钉子 ,接连被几家美国的大出书社拒绝,缘故原由 包罗但不限于:历史题材不被看好,“商业价值低”;书中尖锐品评 的费正清等美国史学家大部门还健在,出书社有所记挂;外审陈诉的意见南北极 分化等等。《历史三调》的写作和出书也并纷歧帆风顺。柯文写下和出书社打交道的履历 ,提醒厥后者,出书社是人谋划 的,人会判断失误,出书社也一样会犯错,出书是年轻学者人生的艰难时刻,最要害是对自己忠实 ,若是 扪心自问以为 写出来的工具真有价值,那么就应该坚持到底,不要损失 希望。尚有 一段特殊 精彩的回忆,是关于1981年柯文第一次来中国加入学术钻研 会的履历 。这段故事节奏麋集 地泛起了以下词汇:体无完肤,硝烟四起,不忍直视,不行开交——可以感受一下柯文先生耿直的性格,和其时热情斗胆的讨论气氛。
我想,大学历史系给新生的荐书,除了学术著作,还应该有这样的学者回忆录,好让他们一早就相识 ,以历史为志业,事实 是怎么一回事。这不仅是由于 作者对于自身学术蹊径 的复盘,能为有志于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提供履历 ,更是由于 通过历史学家对自身历程的阐释,能让读者对历史学是什么、历史学家该做什么,获得一种真切的熟悉 。
《最后的天空之后——巴勒斯坦人的生涯 》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 【瑞士】吉恩·莫尔/摄 金玥珏/译,中信出书整体 ·三辉图书,2015年9月版
推荐人:伍勤
推荐语:
爱德华·W·萨义德以研究后殖民的文化理论家身份被人熟悉,可是 很少有人注重 他作为巴勒斯坦运动家和巴勒斯坦灾黎 的身份,以及,他对巴勒斯坦孜孜不倦的誊写 。
萨义德于1935年生于耶路撒冷。1948年5月,以色列开国,约70万巴勒斯坦人被驱逐出家园,5月15日被巴勒斯坦称作“Nakba”(浩劫日)。1947年,在“浩劫”前夕,萨义德永远脱离 了托管下的耶路撒冷,次年春天,他最后一个亲人也从其家族在西耶路撒冷的屋子里撤出。厥后,据萨义德所闻,犹太裔著名哲学家、《我与你》的作者马丁·布伯从德国迁入以色列后,就生涯 在萨义德家族的屋子里,直到过世。而幼年 的萨义德脱离 巴勒斯坦后,迁往埃及,厥后又辗转到美国修业 ,在此处与彼处之间一直 确证着身份的不牢靠 性。在他多年后回到那片土地,看到那片土地上的孩子时,写道——“当没有一条直线可以贯串家和出生地、学校以及长大成人的地方,所有的时间都是无意 事故,所有的生长都是偏离主题,所有的住处都是流离失所……”
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疫苗种族主义的诛讨 声还未停歇(以色列境内饱受褒奖的疫苗接种却只笼罩犹太人,无视巴勒斯坦人),在内塔尼亚胡的政治野心下,这个五月以来,以军再一次野蛮地扩张其在东耶路撒冷定居殖民的非法领地,紧接着是对加沙的空袭。摧毁、哀恸与抗争的图像在社交网络上撒播 开来。在这个令人恼怒与心碎的时刻,我重新翻出萨义德这本《最后的天空之后》。它是破碎的、难以归类的文字,团结 吉恩·莫尔拍摄的生涯 场景,对那片模糊不清、转瞬即逝的土地,和那里流离失所、不具稳固 身份的人,举行 艰难而又深情的记述——所有的修建都将自己体现为潜在的废墟,所有的人生来就要在一直 被驱逐中起劲 自证自己的存在。
在碎片化的记述间,书中对于巴勒斯坦人的代称总是在“我们”、“他们”和“你们”之间切换,用“我们”体验自己,“你们”察觉别人的视察,同时感受“你们”与“他们”之间的距离。而这也像是巴勒斯坦的存在处境——在重新安置与迁徙的几何图形中,谁人 永远在流转的位置。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