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钱混战,活菌数目 不足,与产物标称的活菌添加量相去甚远……种种乱象背后,是我国益生菌工业的快速发作。数据显示,我国益生菌市场平均年增速达15%,2020年在疫情刺激下销售额增速一度凌驾20%。
快速扩大的市场吸引新老品牌争相结构,价钱战愈演愈烈,一些电商平台甚至泛起不足10元一盒的低价产物,其功效宣称能否获得保证受质疑。
据业内人士透露,我国益生菌工业处于快速生长阶段,但也导致部门益生菌产物缺乏有用 的临床验证或功效验证而急于上市。某些益生菌产物缺乏对功效的客观形貌 ,给整个工业生长带来负面影响,亟待制订 响应 尺度或规则来规范市场。
益生菌市场加速扩容
“中国已玉成球第二大益生菌消耗 市场,虽然益生菌研究基础单薄,但生长迅速。”中国微生物学会永世 会员段云峰体现,2017年,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ICTR)中国益生菌临床研究注册数目 不到50,而到2019年已凌驾300。2020年一季度,我国益生菌工业销售额增速到达20%以上。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益生菌市场价值约400亿欧元,中国益生菌市场平均年增速约为15%,预计2022年靠近 900亿元市场规模。市场调研机构ZION Market Research预计,到2025年,全球益生菌工业产值将凌驾77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将凌驾25%。在乳企澳优看来,益生菌有望成为下一个千亿级的大康健市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央 营养与康健所所长丁钢强在今年3月举行的中日益生菌康健生长与创新论坛上体现,我国益生菌工业正由初期向成熟期转变,多元化的消耗 需求对益生菌工业的康健应用提出了新要求。现在 ,海内许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益生菌产物销售很是好,某企业单个益生菌品牌年收入到达百亿以上。
段云峰以为 ,疫情对免疫需求的催化,加速了海内益生菌市场的扩容。海内现阶段益生菌研究趋势是深挖菌株功效,向功效食物 、药品转换。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在菌株层面的作用存在个体差异,为益生菌未来的个性化应用提供了可能。
团结 相关企业财报可以看到,2020年,健合整体 婴幼儿益生菌收入为13.96亿元,同比增添 11.2%。同年,科拓生物食用益生菌制品板块实现营收3262.09万元,同比增添 63.98%,并团结 小葵花、江中药业、上药信谊、桂龙药业、云南白药等制药企业开展种种形式的益生菌顺应 症临床试验、药物开发等科研运动。
部门产物缺乏有用 验证
随着益生菌市场的快速壮大,段云峰感受到了企业、资源 与科研机构的碰撞。
早在2007年,段云峰就最先 从事益生菌研究,其时海内益生菌工业尚处于萌芽期,主要应用集中在婴幼儿配方奶粉领域。2012年,美国率先提倡人体微生物组妄想 ,发动国际益生菌研究兴起。以此为起点,海内益生菌研究最先 增多。
“其时海内已经有企业在做益生菌冻干粉,但没有入口 菌粉这么大的规模,对于什么菌株能够施展 作用,什么样的产物可以应用益生菌,看法还不是特殊 清晰 ,许多时间 都是在模拟 外洋品牌。”段云峰以为 ,我国益生菌工业应用高速生长是在2015年之后,海内许多研究机构最先 从人体肠道疏散有益菌举行 作育 、转化与筛选。到2019年,围绕益生菌工业的资源 行动最先 增多,“推动因素一定 是市场需求”。
2018年8月,汤臣倍健以6.7亿澳元完成对Life Space品牌方澳洲益生菌企业LSG的收购。2019年7月,澳优通过可换股债券间吸收 购丰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1%的权益,强化在益生菌领域的研发和供应基础。2020年12月,均瑶康健宣布与微康益生菌(苏州)股份有限公司签署 三年相助协议,推动微康益生菌产物在均瑶产物的应用,并在慢病康健治理应用开展相助。今年以来,灼烁乳业跨界推出灼烁健能Jcan益生菌,蒙牛也推出M8活性益生菌粉、蒙牛悠瑞益生菌固体饮料。
段云峰透露,近两年海内益生菌工业快速增添 ,“许多企业就想短平快,不希望投入许多资金和时间做研发,需求多种多样,不投入研发就不行能很好地知足 需求。”
研发职员 张杰(假名)云云 总结当前的益生菌产研互动:某企业妄想 开发一种产物功效,询问有无现成的菌株可以知足 需求。有,就去转化;没有,就去找下一个研发机构。“我现在还没遇到一家企业愿意给予足够长的时间和一定资金举行 研发。最常见的情形 是,当一种菌株还没有获得足够证实,就被企业拿去应用了。”
灼烁乳业同样向新京报记者证实,现在 我国益生菌工业处于快速生长阶段,种种益生菌产物快速上市,但也导致部门益生菌产物缺乏有用 的临床验证或功效验证而急于上市。某些益生菌产物缺乏对功效的客观形貌 ,给整个益生菌市场生长带来负面效果。
低价促销功效难保
这些急遽打入市场的益生菌产物,最大问题在于功效难以获得保证。
段云峰体现,现在许多产物打着“益生菌”旗帜 ,但现实 并不是严酷 意义上的益生菌。“好比,一些产物标称添加了植物乳杆菌,但不写菌株号。植物乳杆菌只是菌种名称,详细 起作用的是该菌种下的某个菌株,差异菌株的作用差异很是大。许多消耗 者不明确 这个原理,就给商家提供了许多操作空间。”
2018年左右,张杰从市场上收罗了100多个益生菌冻干粉样本举行 实验,效果 显示这些产物的主要问题是“活菌数目 太少”。“约有七八成的样本活菌数目 达不到产物宣称值,尚有 许多产物连国家划定的100万CFU/ml(g)最低活菌数目 都达不到。”
另一位益生菌行业权威专家曾在2019年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益生菌研发属于尖端科学,海内外尚没有相关尺度,许多专业机构都无法对产物中含有的益生菌种类以及活菌数目 举行 分辨,这也导致益生菌产物鱼龙混杂。“据我们其时摸底视察,市面上90%的益生菌产物中活菌含量很是低,甚至没有,这就导致消耗 者服用一些产物后没有用 果。”
2019年3月,有媒体向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送检11款主流益生菌产物显示,汉臣氏益生菌粉(四联菌)、童年时光益生菌牛初乳粉、昂立超级益生菌粉产物中的活菌数划分只有宣称值的6%、26%、44%。
“现在去测,我预计不达标的会更多。”段云峰视察到,益生菌的免疫作用在疫情时代 被放大,行业的快速增添 吸引许多新品牌入局,原有益生菌品牌乘隙促销,导致益生菌市场价钱战十分强烈 ,尤其在电商平台,“10元以内就能买到一盒”。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近两年有些大品牌的益生菌产物销量增添 ,但质料 采购量却在镌汰 ,“你想想就会知道是啥意思了,菌的成本最高,把成本降下来就可以打价钱战。”
尺度和规则亟待制订
与工业的快速增添 相比,益生菌相关尺度、规则的制订 还相对滞后。
食物 科普专家云无心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体现,益生菌要施展 作用,必须到达有特定功效的菌株、有足够量的活菌到达胃肠、对人体发生明确的康健利益这三条基本要求。益生菌商品中是否含有宣称的菌、菌的活性在产销链中能否获得保证,消耗 者无法判断,而现在 海内外均没有建设益生菌有用 性和清静 性的羁系尺度。
在没有羁系尺度的情形 下,原卫生部于2001年宣布的《益生菌类保健食物 评审划定》要求,活菌类益生菌保健食物 在其生涯 期内活菌数不得少于100万CFU/ml(g),即单元含量需到达百万级别,但专门针对通俗 食物 类型的益生菌尺度依旧缺失。
新京报记者购置的10款益生菌粉产物中,有4款执行的是企业尺度,另外6款执行的是GB/T29602《固体饮料》推荐尺度,其中对益生菌活菌数目 无详细 划定。尚有 益生菌产物使用了GB7101-2015《饮料》国标,其中划定标示活菌型的乳酸菌饮料产物乳酸菌数应≥100万CFU/g(ml),但乳酸菌并非严酷 意义上的益生菌看法。
新京报记者日前探访线上线下市场发现,除“妈咪爱”等极个体产物外,绝大多数益生菌产物对货架期内的活菌数均未予以明确标注,仅标注了出厂时添加的活菌数,或模糊地标注“添加量”“含量”,产物货架期内的活菌数目 普遍成谜。各企业官方客服给出的解答普遍是“只要储存适当 ,菌数不会降低许多”,或“活菌数目 在有用 期内都有保证”。
灼烁乳业以为 ,现在 益生菌行业亟待制订 响应 尺度或规则来规范市场,如出台相关益生菌界说及益生菌评估验证尺度,益生菌产物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治理规范等尺度。
澳优方面也称,我国益生菌在药品、特殊食物 方面的规则在逐步完善,如《益生菌申报和审评划定(征求意见稿)》于2019年宣布,要求以后 申报保健食物 中的益生菌需明确菌株号。益生菌功效跟菌株号最为相关,因此该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使特殊食物 中的益生菌相关规则进一步完善。不外,其中提到的益生菌保健食物 申报需做的耐药性试验方式,阻止 现在 还未给出明确方案,这对已经习惯在通俗 食物 赛道竞争的中国益生菌企业来说,无疑降低了功效性益生菌的研发烧情。
与国际巨头仍存差距
只管 海内益生菌市场火热,但相关品牌与美国杜邦、丹麦科汉森、日本永森等国际巨头相比仍存在差距。
在2020年9月召开的第三届中国食物营养康健工业生长大会上,中国食物 发酵工业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鲁军指出,与外洋相比,我国新食物 资源基础研究单薄,缺乏焦点手艺 ,如我国现已批准的益生菌品种多为外资企业垄断。
2020年6月,国家卫健委宣布《关于瑞士乳杆菌R0052等53种“三新食物 ”的通告》,将婴幼儿食物 允许添加的益生菌从已往7个菌种的9种菌株,增添 至10个菌种的12种菌株。只管 可选择规模扩大,但这12种菌株所有 来自外洋。直到2021年4月国家卫健委宣布澳优旗下锦旗生物申报的MP108鼠李糖乳杆菌新食物 质料 获得批准,可用于婴幼儿食物 ,才打破婴幼儿自主产权菌长达11年被“洋菌株”垄断的难题。
据澳优方面先容 ,MP108历经10年研究,通过差异耐受性和功效性平台试验,最终在1000多菌株中选出。自2015年起,锦旗生物研发团队即针对MP108妄想 了从体外到动物体内再到人体临床的试验,仅人体临床研究就履历 了6年近900人的临床循证。
上述益生菌行业权威专家体现,我国自20世纪六七十年月 就最先 从事益生菌研发,科研水平与外洋基本没有差距,现在 许多高校、科研单元、企业都有自己的菌株,但问题在于缺乏有用 的临床试验来评价菌株功效,因此呼吁更多企业注重科学数据,而不是套用功效。
段云峰也指出,我国益生菌市场增添 较快,但国产菌粉质料 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主要是已往几十年没有掌握住临床试验和科学数据。近两年,海内益生菌临床研究注册数目 已增添 到几百个,说明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随着国产菌株逐渐上市,一些入口 菌株已泛起大幅降价。待部门入口 菌株20年专利期已往,海内生产入口 菌株也将不再受限,价钱会一连 降低。不外,益生菌研发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差池称,依然是海内益生菌工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京报记者 郭铁 摄影 郭铁 摄影 郭铁
编辑 李严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