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展大观】
在“考古热”中感受历史的冰与火
——从“十三五”山西考古效果 看人类文明生长
灼烁日报记者杨珏灼烁日报通讯员伏沼竹
雪花飘落,春寒料峭。古朴沧桑的太原文庙迎来了一波“考古热”,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在此开展的“考古的温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效果 展”为人们提供了富厚的“文化大餐”。
从240万年前的西侯度遗址至明清时期的历史脉络,从养蚕缫丝、谷物酿酒到彩陶器物、采铜冶炼的生涯 片断 ,陈列展出的387件(套)出土文物叙说着人类文明生长。

北魏伎乐俑伏沼竹摄/灼烁图片

仰韶彩陶盆伏沼竹摄/灼烁图片
据相识 ,2016年至2020年,山西共推进228项野外 掘客事情,揭破 面积达21万平方米。5年多来,考昔职员 共完成3000余件青铜器、牙骨角器、玉石器及陶瓷器的修复。
新年伊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0多个项目组又奔向野外 ,从汾河湾边到桑干河畔,从吕梁沟壑到太行深处……
延伸了历史轴线
2020年,正逢西侯度遗址发现60周年,法国《人类学》杂志第11期刊登了山西芮城县西侯度遗址最新测年数据及相关研究效果 ,判断 该遗址同位素年岁 为距今约243万年,这一效果 比原先提早了60多万年。
“凭证 科学要领取样,2009年7月到9月,光是打钻就打到70米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益人说,收到论文刊发的新闻 后,他在日志 本里写下这样一段话:2020年最后一个月的第二天,姗姗来迟的新闻 在焦虑 的期待中到来了,一块重重的石头落了地!这是对西侯度遗址发现60周年最好的褒奖和纪念。
从1959年在西侯度发现一段距今100多万年的轴鹿角化石起,中国考昔人就在这片土地上一直 俯身追寻,将中国昔人类用火的历史推进到180万年以前。
一直以来,我国由于缺乏距今10万至5万年的人类化石及考古资料,一度被以为 是从非洲扩散而来。大同李汪涧遗址的测年数据批注 ,距今10万至7万年,现代人就已生涯 在大同盆地,使用石片石器猎取马、牛等动物作为肉食,佐证了“东亚地域现代人类一连 进化附带杂交”理论。
此次测定的石制品也使西侯度遗址的石器成为欧亚大陆现在 所见最早的、有同位素测年证据支持的昔人类遗迹,证实 晰 直立人走出非洲之前,欧亚大陆上已经泛起了一种掌握使用 砾石打制石器的早期人类的存在,极大地延伸了东亚地域人类起源的时间轴线,对突破西方主导的“走出非洲”理论、进一步富厚黄河文明的源头价值具有主要 意义。
增强了历史信度
展架上,一枚形如枣核、沾有浅褐色斑迹的石雕赫然在列。这即是2020年考昔职员 在夏县师村遗址举行 野外 考古时,掘客出距今6000年的石雕蚕蛹。
2019年至2020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都市文物事情站等单元团结 对夏县师村遗址举行 了视察与掘客,取得了主要 收获,其中就有距今6000年仰韶早期的4枚石雕蚕蛹,这是我国现在 发现年月 最早的石雕蚕蛹形象,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主要 标识。
吉林大学教授段天璟说,从这些发现可知,在距今6000年左右,位于运城盆地的夏县很可能已经有了人工养蚕缫丝行为。另外,它是用中条山上的花岗岩刻成的,能将花岗岩刻得这么细腻 、纹路清晰,说明其时的先民对蚕很是喜欢 和重视。
位于山西南部的夏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 发祥地之一,相传黄帝正妃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1926年,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和考古学先驱袁复礼来到夏县西阴遗址,主持了由中国人自力 开展的首次考古掘客,掘客出了人工切割的半个蚕茧。该蚕茧距今6000年左右,成为中国丝绸文化古老的见证。而这也是首次由中国人自力 主持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考古掘客,开启了中国考古学的新纪元,成为“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的标志碑”。
“不光是仰韶早期养蚕和丝绸起源的主要 线索,而且也给西阴蚕茧的出土提供了值得信托 的空间。”山西省考古院研究员田建文这样评价石雕蚕蛹的发现。
考昔职员 还在临汾桃园、离石德岗发现大量炭化粟、黍种子和石斧、陶刀等农业工具,批注 距今5500年左右,山西已形成以粟作为主的成熟农业形态。同时闻喜千金耙、绛县西吴壁等铜矿采冶及铜器铸造遗址的发现,也成为中原夏商王朝铜矿资源控制和使用 的直接证据。
富厚了历史内在
恒久以来,学界都有“晋南无晚商”的说法。
2017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运都市的考古事情者对山西省闻喜县酒务头M1墓葬举行 抢救性掘客,发现了惊喜。这座“甲”字形墓葬,规模很大,形制特殊 ,规格很高,腰坑内有殉牲,而在墓葬一侧尚有 陪葬车马坑,还出土了大量带“匿”字的铭文铜器。
墓葬品级高,墓主人身份显贵,这让现场的考昔职员 异常兴奋。通过对墓葬形制和出土青铜器的纹饰、造型举行 判断,考古事情者最终确定这座墓葬为商代晚期遗存,墓主可能是仅次于商王的方国首领。
商王朝的领土由王畿与方国组成,王畿是商王属地与隶属国族聚居区,方国则是漫衍在王畿外围周围 的政治据点。该墓地的发现,填补了晋南晚商遗存的空缺 ,确认了一处新的殷商方国“匿”族所在。该处遗存也入选“2018年度天下 十大考古新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安机关的起劲 追缴下,这座履历 盗墓风浪而存留的大墓,29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件)得以回归,为这座商代晚期贵族墓葬提供了更多实物佐证。
从商王朝西土桥头堡到晋霸中原的沃土,位于临汾盆地东南的襄汾陶寺北墓地是东周时期晋国贵族的家族墓葬区,其出土的铜鼓座、镂孔铜豆等,代表着周代青铜器铸造手艺 的最高水平。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南扼雁门关口的山西朔州是汉王朝抵御匈奴南下的战略要塞。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考古事情者在朔城区后寨村抢救掘客了400余座东周至秦汉时期墓葬。后寨墓地的掘客为研究北方长城沿线地域东周至秦汉时期的墓地结构、墓葬品级制度和丧葬习俗等提供了富厚的考古质料,同时对探讨战国时期中原及北方地域的政治、军事生长史具有主要 价值。
2019年11月,一大一小的两口木构古井在阳泉市棚户区刷新 施工历程中被发现,小井上部已毁,大井木构井壁生涯 基本完整。该井是现在 海内发现的这一时期结构生涯 最为完整的大型木构古井。九边形的结构颇为奇异 ,砌筑工艺考究,木构件中的槽口榫、企口榫等是现存最完整的早期榫卯结构实物,体现了高明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修建手艺 。
活化了历史场景
“石器拼合是考古学研究石器制造工艺流程的一种反推式研究要领。”据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原文明研究所张绚烂 先容 ,研究职员 通过石器拼合,回复了10万年前丁村人石器制作、加工的操作链,还原了一幅10万年前人类的生涯 场景图:活跃在汾河两岸的远古丁村人,以角页岩砾石为毛坯生产石片石器;使用三棱大尖状器、刮削器、石球等猎取象、鹿作为食物;使用火来举行 御寒和烹饪。
色彩鲜明、规模恢宏,长治史家庄墓地出土的百人琉璃仪仗俑由门神、武士、伎乐、丈官、武将、随从 、轿夫等组成,再现了其时的礼仪制度。明朝实验 封藩制,封职位于山西的有晋王朱棡(太原)、代王朱桂(大同),以及厥后迁入的沈王朱模(长治)等。长治史家庄墓地出土的琉璃仪仗俑,墓主人是沈王家族云和郡国奉国将军朱恬鰠。
新绛窑头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马、天王、镇墓兽等题材的陶俑,既是墓主人财富和社会职位的象征,也是社会安宁、物阜民丰的现实写照。
201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河津固镇发现一处宋金瓷窑遗址,河津窑金代瓷枕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这一地域无相关制瓷遗迹的空缺 ,为海内外相关瓷器文物找到了烧造窑场,而且展现 出完整的制瓷工业链,为研究宋金时期河津窑的制瓷流程、烧窑手艺 等提供了富厚的资料,入选昔时 “天下 十大考古新发现”。
北朝至明清时期,中国履历 了两次民族融合热潮,最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工具方文化的互鉴,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大生长,并在东亚和天下 发生了普遍 影响。山西是北朝焦点统治区域,大唐风华初现之地,也是宋元时期北方经济文化重心,明清晋商耕作的大舞台,近年来的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展示了一幕幕鲜活的历史场景。
《灼烁日报》( 2022年02月23日08版)
泉源 : 灼烁网-《灼烁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