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富美”、“白幼痩”、“肤白貌美大长腿”……社会对“漂亮 女人”的界说,总是随着时尚风向的改变和文化交流的加深而一直 调整,唯独“肤白”屹立不倒,从古至今,作为汉族的奇异 审美席卷天下 。
现在 的影视剧里,无论男女、无论主角配角、无论文生武生,都抹着比肤色浅好几个度的粉底,大灯补光,美白滤镜加持,看起来长得极其相似。白色弱化了立体感,弱化了线条感,弱化了年岁 感,人人都是细腻 的瓷娃娃。

图| 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剧照
你能想象常胜将军肤如凝脂么?你能想象耄耋老人白得反光么?征战暴晒而成的黝黑皮肤、沧桑岁月而得的肤色暗沉,事实 为什么入不了现在主流审美的高眼?
01
“以白为美”古来有之
我国自古就崇尚白皙的皮肤,它作为漂亮 女子必不行少的特点之一,赞扬于种种文献中:“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
著名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写道:“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常有眉目口齿般般入画,而缺陷独在肌肤者。”意思是女人肤白最难堪 ,有些女人五官绝好,但肤色不白,着实遗憾。
他作为我国古代文人对于女性美看法的集大成者,以为 “肤白”是女性美的第一尺度,可见“以白为美”的看法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甚至随着主流话语权的扩大而愈演愈烈。
究其缘故原由 ,古代黎民日日耕作、风吹雨淋,皮肤总是不如念书人和显贵 们来得白皙。云云 醒目的外貌特征,逐渐成为身份和职位的象征——肤色黝黑意味着常年下地干活或者在外奔忙,肤色白皙意味着养尊处优,不需要出门就能活得很好。

图| 清·陈枚《耕织图》
所谓时尚,所谓民俗 ,经常是底层瞻仰 和模拟 上层的效果 。
“以白为美”就像女娲的手掌拂过大地,先是涌现品级,然后起劲 祛除 品级。当品级坚如磐石,就用虚伪 的方式掩饰 品级。
于是,古代人们学会了抹粉。上到官宦世家,下到平民黎民,虽然粉质七零八落 、毒性时高时低,颜色却雷打不动地越来越白。

图| 清朝美白粉
《阿房宫赋》有言:“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其时的“粉底”是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因此嫔妃们卸妆后的水会使渭河泛起油腻。
宋代生长出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质料协调 而成的“玉女桃花粉”;明代更新手艺 ,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珍珠粉”;清代则直接用珍珠加工而成“珠粉”,或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石粉”等。
唐代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里纪录过一篇“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也就是武则天的美白秘笈 :
五月五日收罗益母草,根上不能带土。晒干,用泥炉烧成灰,用水搅和,发酵,捏成鸡蛋巨细的团子,再晒干,再用炉子烤,烤出白色。最后用玉锤研碎,过筛,一连 研三天,获得制品。听说 用它洗脸洗手,可以使皮肤白嫩。

图| 武则天画像
延续到今天,大多数女性仍然会在“不假白”的规模内,只管 选择更白的粉底色号。而之以是 不盲目追求最白色号,只是由于 那样“不自然”,而不是“欠好看”。
短暂的肤白还不够,我们还会服用种种美白药丸,涂抹美白护肤品,奢求美白“由内而外”。
看,我们比历朝历代的昔人智慧多了,她们笼罩拙劣的“假面”,我们则想让“假面”成为真正的自己。

图| 宋·苏汉臣《妆靓仕女图》
明清时间 ,京剧脸谱的形制基本确定,红脸象征忠义血性(如关公),黑脸象征严肃睿智,或威武有力(如包拯、张飞),蓝脸象征性格朴直(如窦尔敦),白脸体现奸诈多疑(如曹操)。
涂抹千年的“白脸”最终被文化先行者识破,随手甩上一顶“奸诈多疑”的帽子,帽子上横竖写着“诱骗 ”二字!

图| 曹操脸谱
02
“以白为美”工具有之
不仅中国,“美白”着实 是全天下 的母题。从古至今,人们趋之若鹜。
无论是古希腊以铅制成的铅白、造成伊丽莎白一世血液中毒的“威尼斯白粉”,照旧放血术、水蛭吸血术,或是用恶臭的“鳄鱼粪”敷脸,都体现了欧洲人对“白”的病态苛求。

图|《伊丽莎白》剧照
即即是黑皮肤的非洲人,也加入“美白雄师”久矣。
非洲的尼日利亚、多哥、南非和马里,划分有多达77%、59%、35%和25%的女性一样平常 有使用美白产物的习惯。而且对“美白”的追求不分年岁 段,老一辈倾向于外敷,年轻一辈则接纳服药加注射这种越发“彻底”的美白招式。

图| 非洲人在漂白皮肤
差异地域追求肤白的理由差异,欧洲人以为 苍白、半透明的肌肤意味着身体康健、血统高尚,尤其对女性而言,它是青春、生育能力和贞操的标志。
黑人则是受到白人仆从 主和殖民统治者的影响,以为 较浅色的皮肤才气获得尊重。
和中国一样,“美白”在各地都是一种被人认可的捷径。“肤白”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社会职位。被这样的头脑 浪潮裹挟,不追求美白的、“无邪 烂漫 ”的人们,便成了异类。

左上图| 日本《源氏物语》插图
右上图| 欧洲《白雪公主》插图
左下图| 日本艺伎 右下图| 白皇后
03
事实 该以作甚美?
吉克隽逸和王菊的小麦色皮肤险些人尽皆知,通常提及,一定夸奖。什么“勇敢做自己”、“打破女性刻板印象”、“自信就是漂亮 ”……看上去极尽溢美之词。但几年已往了,“美黑”圈子照旧只有这两人,夸赞的话术循环往复。
无人追随,各人都在看热闹,装模作样鼓个掌,然退却回人流深处。影视剧里的滤镜照旧一如既往地白,P图工具里的美白指数照旧习惯性拉满,什么都没有改变。
由于 “特例”永远不是主流,逆水行舟太难了。但主流在最初的时间 永远是“特例”,只要偏向准确 ,切合社会和人类的自然生长纪律,它总会逐步 被时代跟上。
现在 ,社会上提倡“审美多元”的声音越来越频仍 地传出,也时常有全新的、“不切合公共审美”的形象泛起。不仅有不白的,尚有 不瘦的、不高的……种种各样,鲜活可爱。

左图| 小麦色的吉克隽逸
右图| 宽眼距的雎晓雯

图| 可可爱爱的贾玲和辣目洋子

图| 中性风的李宇春和刘雨昕
当“美”不再如出一辙 ,我们的眼光 就不会再紧盯外貌。当注重 力集中在品质和性格上,我们就能从肤浅且官方的“感官美”,进入到深条理的“精神美”与“文化美”的体验中去。
或许没有人会以为 花木兰逊色于四大玉人 ,由于 她代父从军,勇敢坚贞,忠诚孝顺。即便满脸灰尘,囚首垢面,也毫无疑问是“美”的。这种美完全无关于长相,无关于职位,甚至无关于性别。

图|《花木兰》剧照
感动中国的“最美墟落 西席 ”、“最美逆行者”、“最美铁路人”等,也绝不是通过外貌评判,而是看到了人的内在美。他们或无私奉献,或兢兢业业,或坚守领土。在熟悉 到他们“美”的瞬间,许多人获得了救赎。这就是“美”的价值,这就是“美”所蕴含的重大 能量。

图| 墟落 西席
同样原理,为了梦想风雨兼程的人不美么?谋划 好自己幸福小家庭的人不美么?细小 却起劲 的通俗 人不美么?
当“美”不再局限于外表,我们才气真正望见 “美”。

图|《最美逆行者》宣传照
皮囊只是“假面”,它带来的乐成既纷歧定,也不持久。依赖这条“捷径”看风物,看到的都是伪善和片面。遗忘 那些禁锢千年的、关于“美”的统一尺度吧,让品质和性格发出光来,一切只在于你喜不喜欢、你的灵魂是否充实。
希望你能在不迎合、不起义 的情绪中做自己,悦纳独属你的漂亮 ,感受真实的快乐。
你我先行,时代随后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