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在发病的时间 ,在体表或体内会泛起白点的情形 。那泛起白点的病症有哪些呢?下面我来枚举 几个较量 典型的白点病。
类结节症
又称巴斯德氏菌病。
症状和病理转变 :患病鱼反映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体表、鳍基、尾等处有差异水平充血,严重者全身肌肉充血。离群独居或静止于网箱或池塘的底部,继而不摄食,不久后殒命 。剖解 病鱼,肾、脾、肝、胰、心、肠系膜等组织器官上有许多小白点,巨细纷歧,形状不规则,多数近于球形。
那么,白点是怎么形成的呢?白点是由巴斯德氏菌的菌落外面困绕一层纤维组织形成的,在完全关闭的白点中,细菌都已经殒命 ;在尚未困绕完全的白点中则为活菌。病鱼的血液中有许多活菌。肾脏中白点数目许多时,肾脏呈血虚 状态;脾脏中白点数目 多时,脾脏肿胀而带暗红色;血液中菌落数目多时,在微血管中形成栓塞。


盛行 情形 :盛行 季节从春末到夏日 ,发病最适温度是20~25℃,一样平常 在温度25℃以上时很少发病,温度20℃以下不发病。秋季,纵然水温相宜 也很少泛起此病。养殖的黑鲷、真鲷、金鲷、牙鲆、塞内加尔鳎、黄带鯵、海鲈、美洲狼鲈和条纹狼鲈均可被熏染。黑鲷幼鱼患此病时殒命 率可达高达90%;牙幼鱼(2~22g)水温17~22℃,日殒命 率可达养殖幼鱼的0.6%~4.8%。
诊断要领:从肾、脾等内脏组织中视察到小白点,基本可以诊断。巴斯特氏菌在肌肉中没有病原菌寄生,因此没有白点;在肝、肾等的寄生,也不会泛起肥大或肿胀;制备病灶处压印片,如发现有大量杆菌可做出进一步诊断。荧光抗体法可做出早期诊断;一种DNA自由扩增(RAPD)的PCR要领已被用来检测巴斯特氏菌,运用PCR对巴斯特氏菌病举行 早期快速诊断。
打粉症
病原体:是由嗜酸性卵甲藻(又叫嗜酸性卵涡鞭虫)引起的,自由生涯 时有横鞭毛和纵鞭毛,寄生以后失去鞭毛。生涯 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滋养体、包囊、游动孢子。
症状:病鱼体表粘液增多,在背鳍、尾鳍和背部泛起白点,随后白点伸张 至尾柄、身体两侧、头部及鳃内,起源 视察易与小瓜虫引起的白点柄混淆,可是 本病的白点之间有红色的充血黑点,后期,鱼体白点连成片,象裹了一层面粉,故称打粉病。


若是 发病鱼体表已附着一层很显着 的粉状物,镜检时发现是嗜酸性卵甲藻时,说明熏染已很是严重,这个阶段不建议举行 捞鱼、转移池塘等大行动的操作,由于 此时鱼体很是虚弱,大行动的操作很容易引起鱼体过激反映、体表擦伤,引起细菌熏染造成二次危险 。以是 ,平时以预防为主,多视察鱼体状态,发现有病症,尽快举行 治疗。
淀粉卵甲藻病
病原体:此病由眼点淀粉卵甲藻(又叫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引起的,寄生在鱼体的时期为其营养体,自由生涯 时间 有鞭毛。

盛行 情形 :对宿主无特异性,水族馆中的鱼易得此病。
症状:在鱼的皮肤和鳍上有许多小白点,鳃呈灰白色,病鱼呼吸加速,鳃盖开闭不规则,口不能闭合。该病主要损害 鳃,其次是皮肤和鳍。
治疗要领:淡水浸泡可以通过渗透压的突然改变对成熟前的卵甲藻有杀灭效果,但对成熟的孢囊却没杀灭效果, 只能起抑制萌发作用,一旦条件合适,孢囊会连忙 萌发,重新对鱼体寄生。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治疗卵甲藻的作用机制是,铜离子与病原体的卵白质团结 成卵白盐,形成沉淀,以阻止病原体的生长滋生 ,到达防治鱼病的目的。鉴于硫酸铜能够引起鱼类肾组织坏死,破损 其造血组织,增添 鱼类的肝脂肪,还易残留,蓄积在鱼类的鳃、肌肉和肝内,并故障肠道的吸收功效,从而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铜离子蓄积威胁水产物清静 ,以是 不能一连 使用。
淡水浸泡与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联用可以同时对卵甲藻及其孢囊作用,之后用海水冲洗池底将从鱼体脱落的孢囊冲出养殖池,可在最短时间内减轻对鱼体的损害。成鱼养殖时可用硫酸锌0.8g/m3和硫酸亚铁0.3g/m3和1%阿维菌素可湿粉100g/亩,混淆化水遍洒。
预防措施:(1)降低密度、生态养殖。降低密度可以镌汰 养殖的自身污染。在入冬前增强肥水,让鱼类在多优质藻和多益生菌的肥水中过冬,可以有用 限制病原体的生涯 空间,阻止 淀粉卵甲藻的盛行 。(2)定期换水,清新水质。在冬季发病岑岭期,室内育苗池可定期换底部海水,冲走病原体(包囊和涡孢子),降低发病概率。注重 不行盲目加注地表海水,防止被病原体污染的海水将淀粉卵甲藻带入养殖水体。(3)科学消毒。在发病期每过20~25天用生石灰(10~15kg/亩)消毒一次,可碱化水质,抑制病原体的自繁能力。在暴发期每10~15天用“三氯片”(0.5kg/亩)全池干撒一次,可氧化杀灭底部的包囊,预防该病的发生。
小瓜虫病
又称白点病。生涯 史分成幼虫期、成虫期及包囊期。多子小瓜虫寄生在鱼体上时可举行 破碎 生殖,多数为不中分 ,且一样平常 破碎 3~4次后就不再举行 了。主要生殖要领是成虫脱离 寄主后在水中游动一段时间,停下来在原点转动,渗透 一层无色透明的膜,形成包囊,沉到水底或其他固体物上,举行 9~10次破碎 ,一样平常 形成300~500个幼虫,如成虫较大,则可形成1000个以上幼虫。在水温15~20℃时从包囊最先 形成幼虫至破囊而出,一样平常 需23~25h;水温3~7.5℃时,则需160h。

症状和病理转变 :虫体大量寄生时,鱼体表、鳍条或鳃部充满无数白色小点,故叫白点病。当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都充满小白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并同时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鱼体与固体物摩擦,体表受损,最后病鱼呼吸难题 而死。
盛行 情形 :天下 各地均有盛行 ,对宿主无选择性,种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鉴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滋生 相宜 水温为15~25℃。盛行 于初冬、春末。但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反抗力低时,在冬季及盛夏也有发生。生涯 史中,无需中央 宿主,靠孢囊及其幼虫撒播 。刚孵出来的幼虫侵袭力较强,随着时间的推延而逐渐削弱;水温在15~20℃时,侵袭力最强;孵化后24h内侵袭力最强,36h后就降低。
诊断要领:鱼体表形成小白点的疾病,除小瓜虫病外,尚有 粘孢子虫病、打粉病等多种病,以是 不能仅凭肉眼看到鱼体表有许多小白点就诊断为小瓜虫病,最好是显微镜举行 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