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醉心粤剧演出艺术,专工闺门旦、刀马旦、花旦等行当。
她能文能武,扮相漂亮 正经 ,唱腔圆润婉约,演出细腻。
她外柔内刚,生动描绘 花蕊夫人、穆桂英、白素贞等系列顽强 自力 的女性经典形象。
她是粤剧撒播 与生长的创新者、探索者,打破传统粤剧的局限性,让更多年轻人走进粤剧天下 。
她就是德艺双馨的粤剧名家、新晋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
从艺20 多年来,曾小敏在国家及省级赛事中屡获殊荣,不光拿过三届广东省艺术节一等奖,还依附 新编粤剧《白蛇传·情》白素贞一角,摘得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六届文华演出奖两项大奖(文化部设立的专门用于奖掖专业舞台演出艺术的政府最高奖)。
香港粤剧名家罗家英曾这样评价,在广东粤剧方面,曾小敏是独当一面的旦角和人才。
在同事和先进 眼中,她更是个拼命三娘。演员、治理者一肩挑的她说,“唯有拼尽全力,才对得起这个事业。”
佛山,粤剧的起源地,降生了粤剧艺人“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也涌现了一大批名伶。
与出生于粤剧世家的孩子差异,曾小敏家里无人从事粤剧这行。首次 与粤剧结缘,源于她儿时寓目广东粤剧院在家乡的演出。
或许五岁那年,曾小敏的奶奶带她看广东粤剧院的演出,她被舞台上演员色泽壮丽 的形象和凤冠霞帔的造型吸引,“那时还不懂戏,偷偷跑到后台看挂在墙上的服装头饰,以为 很神秘。”

儿时,每年外公从香港带回来的黑胶唱片是妈妈的最爱。曾小敏下课回家,远远听到巷子里传来粤剧《帝女花》,就知道妈妈在家了,“也许就是这样,我心中种下了一颗优美 的种子吧”。
12岁那年,曾小敏刚考上三水一所重点中学。有天在晚自修时,怙恃突然跟她说带她去广州考粤剧学校。到了科场 她才发现,其他孩子都学过粤剧,只有她是一张白纸。她唱了一首童谣《小螺号》,就这样考进了粤剧学校。
原广东粤剧学校副校长麦嘉是其时的主考官,他曾回忆,曾小敏音域很广,唱出来也挺有味道。
曾小敏特殊 好强。在粤剧学校,若是 当天有堂课感受自己跟不上,她下课后会留在排演 场继续练;也基本不睡午觉,把时间都花在练功上。学校一次角逐,麦嘉曾给学生排过《放裴》,这是高年级的戏,有托举、喷火等高难度行动,其时曾小敏刚上戏校二年级,勤劳 的她一遍各处训练 喷火。
功夫不负有心人,每个学期曾小敏的总分都在前三,成了尖子生。粤剧学校的履历 ,在她看来最幸运的是加入了许多天下 、省级角逐,包罗身段、唱功、毯子功等,通过角逐把基本功练得更扎实。其时,四年级时女生的毯子功学习已竣事 ,学校以为 曾小敏的毯子功不错,便部署她到男生组上课,“虽然很辛勤 ,但照旧有收获,”她说,基本功打好了,身体的协调性就会好,无论是演文戏照旧武戏都打下很是好的基础。
许多怙恃以为 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曾小敏却说,“我以为 一张白纸,也可以画出很是细腻 的画卷,有没有在这个跑道上坚持小跑才是最主要 的。”
广东粤剧学校结业前有三个月的实习期,五十多个同班同砚 分配在全省各个院团实习,曾小敏和十余个同砚 留在了广东粤剧院,眼看着在其他单元的同砚 演上了角色,唯独他们三个月都在跑龙套。
其时许多人劝她,结业后不要留在广东粤剧院,“他们说这小我私人 才济济的地方,很难有你施展 的空间”。实习差不多竣事 时,深圳粤剧团抛来了橄榄枝,专门写信到粤剧学校,体现想建设青年团,希望曾小敏和一同实习的十几个同砚 去深圳把这个团建起来,她还可以当领衔主演。
去深圳粤剧团生长,照旧留在广东粤剧院,其时她有些犹豫。
转折发生在实习快要竣事 的一个星期,广东粤剧院一团接到使命 去香港演出,其中一台折子戏的演员受伤,照旧压轴戏,距演出仅剩一周。几名团长听说曾小敏在学校武打戏不错,决议 让她试一下,这是她在广东粤剧院的第一个演出时机。
凭着过硬的功底和精彩的演出,她获得了观众认可,广东粤剧院的向导 也希望她能留下来,“广东粤剧院最吸引我的就是这里的先进 都全心 起劲 地把自己的履历 教授给年轻演员,对艺术质量的要求很是高。这里是吸收 养分最佳的地方,我还需要积累更多的履历 ,”她最终决议 留在广东粤剧院。
然而,曾小敏的粤剧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到广东粤剧院不到一个月,曾小敏第一次登台演出就担任主演,这在刚结业的学生里是极为少见的。
先生 、同砚 都来捧场,自信满满的她却在舞台上失手了。其时,主题曲前她先耍长穗剑,效果 一耍剑剑穗飞了,她畏惧得连台词都忘了,只好跑圆场想词,旁边的乐师提醒她唱词,到了开打的片断 ,盔头、头饰又突然掉了一地,她主要 回到后台重新戴头饰。后台的同砚 、师兄出来救场,翻打了两三分钟,待她戴好头饰出来亮相,节目也靠近 尾声了。
谢幕时,曾小敏很清晰地听到老院长拿着麦克风跟观众说,“这个曾小敏今年还不到19岁,这是她第一次登台演出,今天有点小失误,希望各人给她勉励,给她掌声,”掌声响起,曾小敏心里很是惆怅,向观众鞠躬时眼泪掉了下来。大幕拉上,她跑到化妆间哭了一个多小时。之后,她没有听到一句对她品评 的声音,这却让她更难受,“我知道各人是在包容我”。
以后 长达两年的时间,她沉在当天演出失败里走不出来,畏惧上台,一上台利市 抖。
这次失误让曾小敏意识到自己舞台履历 不足,这个教训也让她明确 一个戏曲演员的生长,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扎实 实的在舞台里磨炼 生长,才有可能成熟,成为精彩的演员。她重新出发,每次演完自己的部门,便站在侧台,视察先进 在舞台上怎样 演戏。

让曾小敏重拾舞台信心的是一次救场。有一次,广东粤剧院下乡演《红梅记》,主演身体不惬意 ,到了中央 一场晕倒了,其时团长问“你们谁熟接下来的戏,赶忙化妆,上!”现场没人敢自动 接,副团长对着小敏说“你赶忙化妆”。没等曾小敏反映过来,她就被推到化妆台。

时机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就这样,她暂时 救场。这一次演出很是顺遂 ,也让她挽回了信心。

2003年,她以一折《投江》获得了“红梅大奖”。曾经一举拿下第三届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金奖和红梅大奖的《投江》,是一出独角文戏。
为了演好这出戏,天天 对着镜子练练练!长水袖、抢背、后趴虎和圆台功……经常练得汗如雨下、腰酸背痛。为了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她甚至独自一人远赴北京、上海向名家讨教 ,把学到的工具融入粤剧演出中。
2005年是曾小敏粤剧生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广东粤剧院建设了广东粤剧青年团,打破传统,竞聘上岗竞选团长,院里有200多名职工,年仅26岁的曾小敏高票当选副团长。
从演员到一名双肩挑的治理者,对曾小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磨练 。昔时 轻 年团演员、现任广东粤剧院创作研究中央 主任彭庆华回忆,刚成团时,舞台部门连一根绳子都没有,所有 重新购置。除了这些硬件外,市场是另一浩劫题。在粤剧市场,观众只认着名 的文武生和花旦,没著名 角,怎样让让观众认可?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孵化。然而青年团没有那么多时间,需要马上把这个团队推向市场。


曾小敏回忆,刚刚建团的那一年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即是春班下乡演出。若是 一个团接不到春班的演出约请 ,那是很难看 的事。“既然没有人找上门,那么我就直接向导 剧团去寻出路。”春班第一站便回到了曾小敏的家乡——佛山三水区,没有粤剧大佬官,她另辟蹊径寻找到青年团的特色。青年团的演员年轻,能文能武,他们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武打戏,这类武打戏其他团是少少演的,但他们排演了一系列武打戏作为主打剧目。
第一年春班演了十几场,家人也很是支持。整个春节父亲开着车送曾小敏到演出园地,母亲起床就准备好饭菜,让她能保持好体力完成整个春班的演出,第一年的春班就这样熬已往了。履历 了第一个春班后,青年团的口碑徐徐积累起来,曾小敏清晰 记得,从青年团建设的第三年最先 ,许多地方自动 邀戏,最多的时间 一年春班演了四十多场。
广东粤剧青年团运作了10年。在这十年当中,青年团加入每一届广东省艺术节都拿到最高奖项,在广东省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中拿到奖项也是最多的。她说这是整团人起劲 的效果 。
除了奖项以外,曾小敏以为 ,最主要 的照旧这一代青年粤剧人生长了,昔时 轻 年团的彭庆华、文汝清、王燕飞、冼鉴棠等一批演员,成为了现在 广东粤剧院的中流砥柱。
多位艺术谈论 家以为 ,曾小敏的演出艺术既继续传统又独具一格,小我私人 气焰 气焰 鲜明,可谓是既有继续,也有创新。
“舞台的魅力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气让古老粤剧扣动年轻人的心弦。” 曾小敏曾这样说。而新编传奇粤剧《白蛇传·情》即是曾小敏一次斗胆实验。
在排演《白蛇传·情》之前,曾小敏已有自己创作的剧目,如《青春作伴》、《梦·红船》,这些都是新创剧目,受到大批戏迷喜欢 。而她对《白蛇传》有特殊 情结。这是一出在戏剧舞台上历演不衰的经典大戏,昔时 刚分配到广东粤剧院的时间 她就演过,白素贞也是她很是喜欢的一个角色,“厥后我一直寻思怎样 在传统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眼光重新打造这个戏。”
2014年,曾小敏有一个艺术专场的时机。她想,若是 把自己有代表性的折子戏组合成一个晚会,也会精彩,但绝对不行能成为经;若是 缔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戏,或许会成为经典。她做了个斗胆的决议 ,“我要重排《白蛇传》,我要演一个属于自己的《白蛇传》。”
其时并没有几多经费启动这个项目,曾小敏和几个年轻人组织起来聊戏,主创团队也都是年轻人,他们一点一滴地花招组织起来。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岂非 担任编剧和导演,在继续传统的基础上着重于提纯与创新,以“情”为主线贯串全剧,焦点精神是情的内在 ,爱的实质。从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清新典雅的感受,贴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凭证 民间传说改编的各个剧种的《白蛇传》在戏曲舞台上历演不衰,而新编粤剧《白蛇传·情》专注于一个“情”字。曾小敏在舞台上施展 了文武双全的出众演出才气,情绪 体现得细腻传神、流通 自然。

她以清丽甜润的唱功及细腻的演出身段,生动地转达了白素贞的心田 情绪 。在“讨情 ”、“伤情”两场中,更以其精彩的武功技巧,体现了白素贞为情抗争的英勇无畏。其中,“长水袖脱手”堪称一绝,双手舞动“长水袖”,面临 飞来的长枪,以柔制刚,左推右挡,前踢后趟,长袖飞翔如旋风。以长水袖作为“武器”,团结 踢枪技巧,不仅是一种蛇态的延伸,也是一种善良弱者无力的抗争。这突破了“脱手”传统的演出程式,被海内戏曲界专家和偕行 赞美为戏曲演出艺术中的一个乐成创新。

白素贞一角,跨越了花旦、武旦和青衣三个行当,唱、念、做、打俱全,这也是曾小敏自己最喜欢 的角色。



厥后加入梅花奖,她用《白蛇传·情》去竞争,有专家提醒她,新创剧目参赛会亏损,虽有犹豫但她仍坚持自己的选择,“梅花奖演员应该有自己对角色的明确 ,传统经典题材的重新演绎是我要表达的”。
最终,文武双全、功底深挚 的曾小敏凭白素贞一角获得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六届文华演出奖两项大奖。
戏曲理论家龚和德评价“不为逾越,但求别致”。他体现,《白蛇传·情》新颖可喜,别有韵致。白娘子既温柔多情又有英雄气质,为追求幸福,舍生忘死,是旦行最吃功夫的角色之一。曾小敏刀马旦身世,兼工闺门旦、花旦、花衫,能调动多种武艺积累,文唱武打应付自若 。
香港著名艺人汪明荃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体现,在香港看过《白蛇传·情》演出,很是有新鲜感,“功底扎实,唱得很是好”。粤剧名家罗家英也体现,曾小敏是很全才的旦角,岂论唱念做打,四功五法,演出得很好,“她有新的头脑 ,传统方面功底相当深挚 ,扮相漂亮,嗓子也相当好。”
除了专业上获得了认可,《白蛇传·情》自2014年开演以来,场场爆满,也乐成地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走进剧场,“由于 这样的坚持,让我们知道了偏向,看待经典的题材,我们该找什么样的偏向去创作,什么样的舞台形式才是现在观众所喜欢 的。”
作为剧团担纲演员,又是广东粤剧院首任女院长,曾小敏肩负着更多使命。
广东有六百多个粤剧院团,大部门院团集中在粤西地域去演出,在粤西地域,粤剧市场已逐渐饱和。作为粤剧界的标杆,广东粤剧院市场定位在那里 ?曾小敏以为 除了下乡演出、走下层以外,都市有很大的观众群没有去开拓,为此,广东粤剧院最先 开拓都市市场,尤其是都市青年群体。
想要让观众相识 粤剧,首先得多演。2017年,广东粤剧院最先 打造了“新年睇大戏”,斗胆实验在都市卖票不赠票。曾小敏还记得,第一场演出观众上座率不到三成,台上众多的演员与台下零星的观众形成鲜明对比,“其时许多演员很是气馁 ,以为 我们是不是把票送出让全场观众坐满了,演员演起来也开心,最少 不要白演。”曾小敏阻挡,她坚信票房是要守的,只要作品质量过硬,观众是可以积累的,“卖票才体现演出的价值。”
经由 一年的坚守,到了2018年,都市里的年轻人最先 相识 到周末到广东粤剧艺术中央 有粤剧看,上座率一直 提升,有不少的场次一票难求。

广东粤剧院也有了自己的剧场,为什么要打造剧场品牌?目的在于给青年演员平台。曾小敏体现,传统的谋划 模式是对方约请 演出,而对方点戏一样平常 只点团里最顶级的名角,这样重复的就是几个名角,优异 的青年演员没有平台展示自己。一旦剧院有了自己的剧场,青年演员就有时机在舞台上展现,“只要你起劲 ,只要你有足够实力,就有时机在台上演出。”
事实上,曾小敏发现,年轻观众和以前只追名角的观众纷歧样,他们不管是大佬倌照旧青年演员,只要演得好都喜欢,甚至一些配角、年轻演员也有自己的粉丝,“这对年轻演员也是一种勉励。”
2018年,广东粤剧院打造了“周末睇大戏”,2019年又增添 了“名家演出周”,打造都市粤剧演出品牌。现在 广东粤剧院周末的演出,上座率都到达了八成以上。
为了作育 年轻观众,这几年广东粤剧院还起劲 开展粤剧进校园运动,与星海音乐学院团结 开设粤剧演出必修课,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白蛇传·情》、《还金记》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其中,跨界网游的《决战天策府》单场平均票价350元,上座率达八成,部门场次更是爆满,斩获了“2015年中国传统戏曲票房/2015年中国新创传统戏曲票房”双料冠军。
虽然行政事务繁重,现在 的曾小敏仍坚持天天 练功,这头签完文件,那头又投入到演出排演 中。“无论行程多忙,周边有多重大 的事情,我的心田 总是有那么一块地方是不受任何工具滋扰,永远留给我的戏,这个也有利于我对人物的塑造,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干清洁 净的,我要吸收的时间 就可以完全的去拥抱,去吸收,以是 我在舞台上的表达也是较量 纯粹的。”
从艺20多年,曾小敏照旧坚持做武戏,挑战高难度行动,“由于 我怕自己把功丢了,经常逼着自己演一些武打戏,提醒自己不能偷懒,你必须要练功。”她以为 ,自己在台上的一举一动,都要给师弟师妹们树立模范。
虽是粤剧名家、广东粤剧院院长,但曾小敏没有架子,她为人真实忠实 ,也保持温顺 单纯。在她看来,真正的各人性格应该是更平和的,心有多大能包容的角色就有几多。
从最先 喜欢上粤剧以后,曾小敏一直都没有停下过脚步,“由于 一直都以为 自己不够,既然有这么好的时机,为什么不再拼一点呢?这样才对得起这舞台。”
采写:南都记者李春花实习生谭茜瑜通讯员梁彦兰祝燕彩
图片:广东粤剧院供图
视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