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源 中国军网综合
春节邻近 ,来到甘肃天祝的人们,同样能感受到这种喜悦气氛。这不,万余名群众已经荟萃在这个位于玛岈雪山下的小县城中央 广场上,自觉 围成圈,顿地为节,连臂踏歌,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民俗风情,扮靓我们的春节
甘肃天祝——
民族舞唱诵生涯 美
■杨海生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肖传金
到藏区旅游的人们,多数见过这样的场景:人们围着篝火唱起欢快的歌儿,跳起热烈的舞蹈,踏步、甩袖……一系列挥洒的行动,令人跃跃欲试。
春节邻近 ,来到甘肃天祝的人们,同样能感受到这种喜悦气氛。这不,万余名群众已经荟萃在这个位于玛岈雪山下的小县城中央 广场上,自觉 围成圈,顿地为节,连臂踏歌,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
随着《漂亮 的华锐扎西秀》乐曲响起,万人锅庄舞演出正式拉开帷幕。宽阔平展 的广场上,参演群众伴着音乐舞动着手臂、变换着脚步,悠扬的歌声,翩然的舞姿诉说着生涯 的优美 。
锅庄舞,藏语中意为圆圈歌舞,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行动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蹈 时,各排半圈的男女舞者拉手成圈,一问一答,重复对唱。
“舞者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行动,都蕴含着人民群众的生涯 智慧。”在舞者胡拉毛眼里,锅庄舞纪录着人民奋斗的历史,蕴含着富厚而博大的文化。她说,锅庄舞旋律优美,生涯 气息浓郁,表达了人们热爱生涯 、热爱自然的情绪 。
“今天我们在一起,格桑拉;唱起祥瑞的颂歌,格桑拉;祝我们幸福永世 ,格桑拉;祝祖国繁荣郁勃 ,格桑拉……”陪同着歌曲《格桑拉》欢快的节奏,人们的情绪越发高涨起来。
广场上,藏族老阿妈央吉卓玛的舞姿,吸引了人们的眼光 。年近70岁的她,舞姿不减昔时 。
“现在生涯 这么好,晚年 人也要运动运动筋骨,确保有个好身体。”她告诉记者,去年,在天祝县人武部官兵资助下,自己从破旧的土坯房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喝上了以前城里人才气喝的自来水,“这要谢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啊!”
老阿妈的话,道出了许多群众的心声。这几年,在子弟兵帮扶下,村里的路更宽了,村容更美了,工业更旺了,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皎洁 的哈达献亲人……”一曲竣事 一曲又起,能歌善舞的群众穿着艳服 ,五颜六色的经幡迎风招展。不远处,幸福的人们燃起了篝火,那火苗随风伴乐而动,连同广场上的欢声笑语,奏出令人心动的和鸣……
辽宁本溪——
小剪纸发动大工业
■李宇佳
“这里需要用底色纸刻出轮廓,然后在需要的地方衬上响应 颜色的纸。”在辽宁本溪剪纸文化创意工业园的一间事情室内,张晟红为员工解说着剪纸的要领,不时接听着客户的电话,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50岁的张晟红从事剪纸行业已有十余年,自从2012年加入这个工业园,她用一把刻刀,以剪纸的形式重新诠释了多幅传世名作,从而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着名 度,开拓了新的市场。在她的事情室里,除了传统的福禄寿,尚有 山水、人物以及动漫卡通形象的二次创作。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刀尖上的艺术’。”张晟红说,在做好单色剪纸的同时,自己还在套色、染色等剪纸技法上面举行 钻研创新,让剪纸内容越发贴近市场。
经由 几年的生长,张晟红事情室的产物已经最先 销往外洋。而这,只是剪纸文化创意工业园内众多企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了传承和创新传统剪纸艺术,这个园区引入电商平台和科技型企业,为园区剪纸文化工业生长延伸了链条,也推动了对传统武艺的掩护。
“剪纸这种传统民俗,由于易被仿制,在产权掩护方面有误差 。”去年9月,博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入驻工业园,最先 对本溪满族剪纸举行 知识产权掩护方面的新实验。该公司认真 人体现,他们通过专业化手段对艺人的作品举行 溯源防伪,在网络平台举行 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操作,一方面能够掩护艺人不受侵权困扰,一方面也提升艺人作品的着名 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掩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据先容 ,自2012年建设至今,园区先后入驻企业50多家,孵化30多家,集聚种种人才60多人,直接或间接发动2500余人就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出口创汇600多万美元。
该工业园管委会主任王宝珠体现,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围绕传统文化做大剪纸工业,建设文化工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新兴文化工业的孵化功效,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兴工业转型升级,争取把园区打造成多功效工业荟萃基地。
捏面人——
“巧手兵哥”有绝活
■徐 伟 韩 冬
在许多人的童年影象里,总会浮现这样的画面:熙熙攘攘的小街一角,孩子们围坐在面人摊旁,面塑师傅像变戏法一样,捏入迷话故事里的小哪吒、动画片里的葫芦娃等,一个个活龙活现的面人惹人喜欢 。
面塑也叫捏面人,是一种撒播 于北方的传统艺术形式。面塑师傅以面粉、糯米面等为主料加以调色,用手并辅助简朴工具捏成人物花鸟等形象,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
武警安徽总队合肥支队士官何兆磊,就是一位面塑能手 ,人送雅号“巧手兵哥”。为参演单元的春节晚会,他已赶制了小兵张嘎、炮炮兵、神枪手等一套迷彩兵面人。一个个面人栩栩如生,萌翻了前来旅行的战友。
“一团面坨经面人师傅的手捏掐揉搓,就成了一件让人惊艳的作品。小时间 ,俺就以为 很神奇。”何兆磊说,虽然年岁 大了,但仍抑制不住扑面 人的喜欢 之情。无意 的一次时机,他在一场非遗展上看到面塑师傅演出捏面人,一下子勾起了回忆。以后 ,何兆磊开启了军旅面塑创作之旅。
回到单元后,何兆磊买来捏面人的质料,最先 照着作品摹仿 。早先 ,捏出来的面人连他自己都认不得,但何兆磊并不气馁。厥后,他从设计造型、和面上色、捏造雏形、雕琢风干等重复探索 、多番试验,终于有所转机 。
“只有多深入生涯 ,捏出的面人才传神有味。”何兆磊说,捏面人是个功夫活,人物的造型行动、衣饰花纹、鬓角眉边等细节都要重复琢磨、思量 周全。一次,为了描绘 战士的敬礼行动,他重复画了几十张草图,才把手型、衣袖、发型等弄准确。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 ,何兆磊的面塑手艺在单元已小著名 气,每到节庆晚会,兄弟单元战友都前来向他“讨教”。每次,何兆磊都市慷慨地把自己的特技 倾囊教授。他说,他要让更多的战友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贝伦舞——
“文化大餐”火军营
■刘俊耀
“雪飘如蝶飞,驰骋共撒围。踏遍千重山,猎夫凯歌回……”春节前夕,伴着姗姗而来的初雪,作为领舞的锡伯族女兵英瑞娜和战友一起跳起了锡伯贝伦舞,引得台下官兵阵阵掌声。
“贝伦舞被称为锡伯族的‘生命之舞’。有锡伯人栖身 的地方,就能见到贝伦舞。”6岁就最先 学习贝伦舞的英瑞娜,对舞蹈的爱早已融入血液。说着话,她即兴演出了贝伦舞的几个经典行动。扭肩、甩臂、拍地、甩胯……一连串灵动俏皮的行动,给人轻松欢快的愉悦感。
入伍后,英瑞娜成为单元的文艺主干。经常为驻地群众演出节目的她相识 到,当地聚居着许多维吾尔族、回族群众。“何不依赖 自己的专长 建设一支民族舞蹈队?”英瑞娜的设想获得战友的起劲 响应——这样既能富厚官兵的文化生涯 ,又能进一步联系群众、融洽军民关系。
获得单元向导 赞成 后,英瑞娜到阛阓 购置了东布尔、电子琴等乐器,还把自己跳的贝伦舞拍成小视频发给战友学习。很快,一支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队便在当地活跃起来。
“锡伯族早期以狩猎打鱼为生,贝伦舞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与崇敬。蝴蝶象征着美和自由,适才跳的这支蝴蝶舞表达了人们对生涯 的热爱……”今年元旦晚会上,英瑞娜和舞伴们闪亮登场。身着蝴蝶彩裙的舞者们,伴着贝伦舞曲翩翩而动。一曲舞毕,英瑞娜为台下战友讲述锡伯族和贝伦舞的历史,激起各人的浓郁 兴趣。
自己的节目获得战友们的青睐,英瑞娜打心眼里兴奋。现在 ,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她实验着在舞蹈的编排中融入军营元素,正在用贝伦舞的形式排演《我是一个兵》。
“奇异 的民族特色与军营元素相团结 ,必能让人惊艳!”英瑞娜说,以后她还妄想 把烧茶舞、走马舞、仿形舞等节目搬上舞台,为战友们提供更富厚的“文化大餐”。
点亮传统文化传承的灯火
■青 木
阳和启蜇,品物皆春。
又到一年春节。汽笛,乡音,鞭炮,年饭,贺年……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民俗,飘溢满满的年味。兴奋、愉快 、优美 ,这是属于新年的节奏,也是属于春节的特有情愫。每到此时,人们总会在喜庆的气氛中享受亲情,品味乡愁,表达祝愿。
年头年尾,四序 循环 。在学者的眼里,包罗春节在内,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凭证 自然时序部署的,与人生的自然阶段相对应。从这个角度讲,节日正是传统社会人们生涯 的时间表,在撒播 历程中一直 被注入人伦精神,使人们得以停下慌忙的脚步转而享受闲适的生涯 。因此,节日又成了情绪 的黏合剂、友谊 的强化剂,它为人们提供了把优美 追求变为现实的契机。此时,节日习俗犹如一股清泉,滋润 我们的忙碌生涯 ,协调 我们的乡愁之味。
异乡 异客步履匆,只为一口家鲜味 。小时间 ,春节是一声鞭炮的脆响;长大后,春节是口舌忘不掉的味道。北方饺子、南方汤圆、四川腊肉、河南蒸年馍……一勺糖、一棵白菜、一盆面粉混淆出来的味道,扎在人们影象深处,点亮回家的路。陪同着经济社会的飞速生长,人们对优美 生涯 的界说早已离别了单调的“吃”和“穿”,而是越发多元、更多集中于精神层面。人们也最先 趁着节日之机去知足 富厚的精神文化需求,寻找情绪 慰藉和精神放松的时机。
节日是一个民族最生动的文化心情。春节,阖家团圆,欢喜祥和,辞旧迎新。一副对联、一碗水饺、一盏花灯、一挂鞭炮,都蕴含着无限 的文化韵味,承载着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基因和情绪 需求。在人类历史上,很少有哪个民族像我们这样,节日的文化传承云云 久远、云云 深挚 ,根深叶茂、愈发繁盛。
有人说,文化一旦有了生命的真谛,将长留心底,温润终生。传统民俗由于 考究兼容并蓄,才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春和景明时,富厚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端午节注入更多现代气质;花好月圆季,一轮明月不仅寄托人们对至亲友朋的相思,尚有 对异乡 游子的祝愿;银色的浪潮中,重阳节被赋予更多敬老爱老内在 ……正是在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水乳融会中,在风土民情与传统民俗的交相辉映下,传统民俗才震荡起文化传统与民族情绪 的共识,丝丝缕缕浸入人们心田,融入民族性格。
虽然,文化传承是否久远,取决于人们的认同感与共识有多大。传统节日并非一定要板着面目 才气被记着,跟得上时代脚步的节日才更容易深入心田 。随着时代变迁,我们的节日也一直 与时俱进,更富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当前,许多地方每逢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都市开展群众性文化运动,既富厚黎民的节日文化生涯 ,又以运动为载体承继和延续着传统文化的基因。无疑,这是极有益的一种实验。
时节更迭的年轮里,只有岁月沉淀的远香才更悠久醇厚。这就是文化的实力 !节日里,鲜味 早已习以为常,但那人、那景、那影象却凝聚成时光里的情怀,跟溪流的气息、墟落 的味道、炊烟的影象一起,在广袤的乡土间闪灼 着不灭的灯火,承载已往,照亮未来……
一口饺子不恣意
■刘奇山
北方人过年都要吃顿饺子。老一辈人说,已往,日子过得苦,一年到头,缺衣少穿,大年三十不能再亏了自己,要吃顿饺子,能吃几多吃几多,吃得多,福就多。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月 初。那时,农村刚刚实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老黎民的日子逐步好起来。我记事起,就没再履历 过老辈人说的“苦日子”,但饺子依然只是在节庆日、尊长生日或者家里来了客人才吃的。
记得有一年除夕,父亲、母亲和姐姐一起包饺子。我还小,不干活,就等着他们把包好的饺子煮熟。凭证 老家的民俗,母亲在包的第一个饺子里放了个硬币,并说“大人吃到有实力 ,小孩吃到长大个”。
饺子煮熟后,姐姐吃了三碗,我吃了两碗,都没吃到硬币。父亲慌了,担忧我们把硬币咽到肚子里了。随即,奶奶准备好香油让我们喝下去——妄想 用香油把硬币从肚子里顺带出来——而我却吓哭了。
最后,母亲用勺子在锅里搅了搅,找到了那枚硬币。原来,包裹硬币的饺子皮破了,硬币落锅里了。
厥后,我上小学了。由于 学校距离家较远,下学 遇到起风下雨时,我和姐姐便会就近到外婆家蹭饭。我印象中,每次去外婆家,外公都市兴奋地去割肉包饺子,说是给我们这两个小娃娃“改善生涯 ”。
在老家,除了过年,冬至那天也是要吃饺子的。由于 北方的冬天很冷,有种说法是“冬至吃饺子,耳朵就不会冻”。记得每年冬天,我的一个同砚 的耳朵都市被冻伤。他的奶奶就说,都是由于 小时间 家里穷,冬至没吃上饺子。
上中学时,我们都是在学校住宿,每个月回家一趟。早先 ,由于 学校基础建设条件单薄,后勤保障跟不上,伙食也不太好,每次回家母亲都市包饺子给我们解馋。厥后,学校刷新 后勤保障方式,伙食获得改善,饭菜品种多了,不外饺子照旧较量 贵的。我若是吃一顿饺子,要节俭好几顿才气抹平伙食费支出。以是 ,一样平常 情形 下,是舍不得吃的。
前几年,我军校结业到了队伍,印象较量 深的是跟战友们一起包饺子。那是第一次在队伍过年,大年三十下战书 ,全中队战友集中在食堂,一个班围一个圆桌,由班长带着包饺子。战友们围坐在一起,有的拌馅,有的擀皮,有的包饺子,其喜洋洋 。着实 ,随着生涯 水平的提高,各人吃饺子已习以为常。但对于战友们来说,饺子已不仅仅是一种吃食,它承载着一种影象,那影象中有童年,有乡愁,更有真情……
今天,吃饺子已不再像以前那样让人艳羡,甚至成为“改善伙食”的代名词。但逢年过节时,人们对饺子仍然情有独钟。由于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饺子承载了太多的风雨变迁、岁月沧桑。幸好,其间的艰辛与苦辣已成往事。
转眼,又快过春节了。除夕,和家人一起吃着饺子、追忆往事,那是何等幸福的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