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53岁的倪大伯因腹胀不适去医院检查,发现胃里长满了息肉,医生计算出他有近100个息肉。据医生介绍,胃里的息肉并不罕见,但他从未见过这么多。“幸好我及时接受了检查,否则如果病情恶化,我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甚至患上症。”
53岁的江苏人倪大爷几个月前因胰腺住院,在暨南大学广州复大肿医院接受胃肠镜检查时,发现胃肠道长满了息肉。据倪大伯的医生介绍,患者入院时已确诊胰腺有空间占位,肝转移。发现息肉,患者决定接受胃部手术。
正在广州复大肿医院消化内科会诊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于涛医生惊讶地看到,患者倪叔叔的胃满了。有好几个息肉,最大的有近1厘米。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题,余涛医生给倪叔叔做了肠镜检查,结果更让人吃惊。
于涛医生告诉笔者,内窥镜显示屏下可见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粘膜等处有大量息肉,并补充道“息肉密集分布在大部分肠道内。”和胃。“肠道里的息肉数量超过100个,最大的有15厘米长。”他说,“光是看着它们一一排成一排,我就起鸡皮疙瘩。”余涛医生说“一般情况下,息肉的大小为6至7毫米,但该患者的息肉几乎一半为09至1厘米。”他补充道,“息肉数量较多,尺寸也非常罕见。”””
像倪伯伯这样的病例发现较晚,只能通过手术切除来治疗,但情况很困难,因为手术切除了大部分肠胃,对病人造成了比较大的伤害。
专家解
如果发现胃肠道息肉如何治疗?
认识余涛医生后,他得知倪大爷有家族性息肉病史,但一直没有做过相关检查,直到前段时间开始感觉胃部不适。于涛医生说,“对于有家族病史的患者来说,50多岁时第一次接受胃肠镜检查已经太晚了。”
对于像倪大叔这样又大又密的息肉,可以采用传统手术治疗,但手术具有侵入性、费用高、恢复慢、并发症多。如果及早发现,可以通过内窥镜进行微创切除手术,这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可以进食,对病人的伤害也较小。
胃息肉与哪些因素有关?
“消化道是息肉多发的部位,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息肉很少引起症状,很少引起出血或梗阻,而且往往很难被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并不容易被发现。”体检时发现或者其他疾病时发现的。”于涛医生介绍,胃肠道息肉是指由于胃肠道黏膜局部增生,突出到腔内的隆起肿,根据发生部位分为食管息肉、胃息肉、十二指肠息肉、小肠息肉、结肠息肉、直肠息肉等。目前,由于内镜等检查技术的发展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胃肠道息肉的检出率大幅上升,已超过10例。胃肠息肉的诊断和治疗已日益成为胃肠内镜医师的常规临床任务。
“胃肠道息肉的发生与遗传、饮食、合并症等有关。”于涛医生认为,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人更容易患结肠息肉。一些胃肠道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例如家族性息肉病。胃息肉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大约三分之二的息肉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
从临床表现来看,胃肠道息肉早期往往没有临床症状,症状常包括腹痛、腹胀、腹部不适、大便性状改变、恶心、呕吐等。糜烂或溃疡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常表现为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便血或吐血。
专家建议
40岁以上的人应该定期进行检查。
根据临床发现,到消化内镜中心做胃肠内镜检查的20多岁、30多岁的人中,良性肠息肉多见,食管息肉、胃息肉也经常被发现。病变需要在活检和病理检查后立即治疗。
目前,胃肠内窥镜已“进化”为内科与外科的交叉领域,内窥镜就像手术刀一样,配备了治疗设备,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并诊断出前病变时,可以进行粘膜下剥离术。如果立即手术,可以立即切除粘膜上皮,对于粘膜下轻微侵犯的肿和部分浸润,可以完全切除,治愈率可达99%以上。
余涛医生建议定期检查。“40岁以上的人应该定期接受胃肠镜检查,有家族性息肉病史的人应该尽早接受筛查。”他说,“检查食道和胃的状况,最好从4岁开始。”30。”于涛解释说,研究表明,肠发生在老年。正常人从50岁开始就可以接受检查。他解释说,如果没有题,应该每3至5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另外,如果发现便血,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是痔疮,应咨询医生,必要时进行结肠镜检查。
专家简介
于涛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
中山大学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全国“营养支持合作组”、“专业建设与医学人文合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省医学会胰腺病学组委员兼秘书,广东省肿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会员,广东省肿学会消化内镜分会访学者马里兰大学医学院退伍军人管理局健康中心胃肠病学研究所。
如何
点击最右侧的“自助服务”栏,然后点击“预约登记”。
输入患者的医疗卡信息。
输入您的信息并点击“确认”进行预订。
现场报名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唐德西路2号一楼报名办公室
本篇文章分享的关于肚子好像绞在一起起鸡皮疙瘩和一些肚子里的肠子好像缠在一起的相关题已经解完毕,希望广大网友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