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
是天下 上第一座人工核反映堆
降生80周年
星球研究所特殊 制作此文
希望能够解答你关于核能的疑问
自人类降生以来
我们便从未阻止 过对能源的探索
煤炭、石油、自然 气、太阳能、风能
归根结底
人类所使用 的能源
险些都来自太阳
(日出下的海优势 电场,拍摄于辽宁大连海王九岛,摄影师@NoOne晓东)
▼

然而有一种破例
它是人类真正自力 掌握的
生产能源的伟大手艺
它云云 伟大
甚至可以缔造出太阳自己
它就是
核能
(受控核聚变装置,可以发生与太阳内部一样的核聚变反映,也被称为“人造太阳”,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有人追捧它
为它奔走呼号
有人恐惧它
险些谈之色变
放眼整个能源史
没有什么能源可以比它更高效
但似乎也没有什么能源可以比它更“危险”
(2010年4月24日,据媒体报道,在德国布罗克多夫核电站周围 的一次“反核”游行中,总计有12万人加入,排成的队伍足足有120公里长,图片泉源 @人民视觉)
▼

现实 上
大多数人也并不相识 它
片面的认知
作育 了现在 这般矛盾的现实
那么
核能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
为了使用 这种能量
我们都履历 了什么?
01
初识
1945年
陪同着一阵惊天巨响
万米高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日本广岛霎时 间沦为火海
人类首颗在实战中使用的原子弹引爆
核能
第一次向众人 展示了它无与伦比的威力
(原子弹轰炸广岛,升起重大 的蘑菇云,图片泉源 @Wikimedia Commons)
▼

这颗原子弹释放的能量
相当于一次里氏6级的地震
距爆炸中央 7公里内的修建被严重损毁
伤亡职员 比例高达53%
但其中
只有不到1千克的燃料举行 了反映
这种特殊的燃料
叫做“铀”
(铀元素及铀矿石,图片泉源 @视觉中国,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从地球降生之初起
铀就已经形成了
它与多种元素团结 形成的矿物
往往泛起出壮丽 的色彩
因此甚至一度被用作染色剂
用来制作细腻 的器皿
(19世纪的铀玻璃制品,图片泉源 @视觉中国,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然而
在漂亮 的外表之下
尚有 另一种看不见的“色彩”
直到1896年才被人类发现
作为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
铀原子并不稳固
它的原子核会自动蜕酿成另一种
质量更小、更稳固 的原子核
这个历程被称为“衰变”
衰变会释放出热量以及种种射线
因此这种特征 也被称为“放射性”
相比于释放射线
通过衰变实现差异元素间的转化
对盼愿 “点石成金”的人类来说
显然更具吸引力
然而
原子数目衰减一半所破费 的时间
即所谓的“半衰期”
动辄长达数亿年
只靠自然 的衰变实现大规模的“点石成金”
仍是一个不切现实 的梦想
(铀235衰变及部门元素半衰期,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人们必须想方想法 寻找其他途径
完成原子的刷新
最常用的是
使用 组成原子核的一种细小 粒子
中子
作为“炮弹”轰击原子核
令其破碎 成两个新核
实现“裂变”
更主要 的是
它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惊喜”
裂变后原子核质量镌汰
正如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所展现 的那样
这些镌汰 的质量直接转换成了能量
(核裂变反映示意图,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在这个著名的方程中
由于光速的数值十分重大
因此哪怕细小 的质量转变
也会发生重大 的能量
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发现
它意味着
若是 人们能够驾驭这种能量
那么只需百余吨核燃料
便可发生知足 北京市一年的用电量
(供北京市整年 用电所需的低浓缩铀与其他燃料对比,此处按北京市2020年整年 用电量1140亿千瓦时预计,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这为人类能源的生长
指明晰 一个全新的偏向
人类终于可以挣脱
燃烧
这种依赖 拆装化学键获得能量的方式
真正触遇到 了原子核自己
进入了用质量直接换取能量的
“原子时代”
不仅云云
核能不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
其释放历程也不发生任何温室气体
更不会排放烟尘污染情形
可以说是相当理想的清洁能源
(浙江秦山第二核电站,一样平常 也称秦山二期,摄影师@邵帅/中核整体 )
▼

可是
原子核看不见也摸不着
要驯化它
又谈何容易?
02
驯化
现实 上
早在原子弹降生之前
人类就率先制作出了
第一座实现可控核裂变反映的装置
核反映堆
只管 它最初的功率只有0.5瓦
甚至不足以点亮一盏家用电灯
但正是它
开启了人类掌控核能的新时代
(1946年12月2日,加入制作天下 上第一座核反映堆的科学家们庆祝乐成的4周年,图片泉源 @视觉中国)
▼

随后
林林总总 的核反映堆相继建成
发电功率也越来越大
第一代核电站
正式登上能源的舞台
核能
以电力的形式走进了千家万户
(法国希农核电站1号机组,建成于1963年,1973年关停,现在 已经被开发成了一座博物馆;如无特殊 说明,本文所说的核电站建成时间均指该核电站首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的时间,图片泉源 @视觉中国)
▼

好比
建成于1954年的天下 上第一座核电站
苏联奥布宁斯克核电站
其发电功率仅为5000千瓦
只能支持 几座工厂的运行
美国希平港核电站
将发电功率提升到了6万千瓦
约莫可以知足 6万生齿 的用电需求
加拿大道格拉斯角核电站
发电功率则高达20万千瓦
足以为一座小型都市的运转提供周全 保障
(天下 核电站漫衍示意图,第一代核电站现在基本已永世 关停,现在 运行中的187座核电站绝大部门都是1970年之后建成的,加上永世 关停的103座核电站与建设中的15座核电站,全天下 现在一共有305座核电站,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

作为一种实验性的手艺
第一代核电站种类繁多
但在大多数情形 下
它们都是使用 高温水蒸气
驱动汽轮机旋转
进而发动发电机发生电能
与通例的火电厂相差无几
但差异的是
火电厂使用 煤炭燃烧将水加热
而在核电站中
则是使用 原子核的裂变反映
提供足够的热量
(核电与火电发电原理对比,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在火电厂中
为了保证煤炭的一连 燃烧
需要富足的空气和足够高的温度
而在核反映堆里
需要的则是一定数目的中子
人们发现
有些元素裂变的同时会发生多其中子
从而继续引发其他原子裂变
成为“链式反映”
只有这样的元素才气被用作核燃料
最常用的即是铀元素的一种
铀235
(链式反映示意图,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然而
相比煤炭的燃烧
原子核的“燃烧”则难题 重重
一方面
引发反映的中子数目
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否则会导致反映太过强烈 甚至爆炸
或太过微弱直至“熄火”
只有当每次有且只有1其中子加入下次裂变时
反映才会稳固 地举行 下去
于是
人们在核反映堆中加入了
控制棒
它由容易吸收中子的质料制成
通过调治控制棒的位置
便可以改变核反映堆中的中子数目
(事情职员 正在举行 控制棒驱念头 构的安装,摄影师@赖虔瑜/中国广核整体 )
▼

另一方面
中子的速率 还不能太快
否则很容易与原子核“擦肩而过”
从而降低反映效率
于是
人们又在核反映堆中加入了
慢化剂
使用 慢化剂的原子与中子碰撞
便可以实现中子的减速
以增大与原子核反映的时机
(核反映堆内部结构示意,其中将核裂变发生的热量带出的介质称为冷却剂,冷却剂和慢化剂可以为统一 种物质,好比图中的水既是慢化剂,也是冷却剂;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核电站都需要慢化剂,需要慢化剂的核反映堆统称为“热中子反映堆”,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正是由于 比煤炭燃烧更重大
核电站的建设难度也大大增添
作为核能发电的先驱
第一代核电站的成本十分高昂
甚至可以到达火电厂的10倍之多
直到20世纪60年月 后期
随着手艺 的前进
核电才终于具备了逾越火电的经济优势
功率更大、成本更低的
第二代核电站
盛大 登场
(美国圣奥诺弗雷核电站,建成于1967年,其中第一台机组已于1992年退役,图片泉源 @视觉中国)
▼

履历 了第一代核电站的百花齐放
只有少数几种类型的核电站
在强烈 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好比
结构简朴、造价低廉的
滚水堆核电站
在这种核电站中
驱动发电机的蒸汽
是由流经核反映堆的水直接沸腾发生
但这将不行阻止 地携带放射性物质
进而污染整个回路
因此必须对所有机组设置防护
(滚水堆核电站原理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又如
结构重大 但更清静 可靠的
压水堆核电站
这种核电站
同时拥有两条水回路
一条流经核反映堆
用于提供热量
一条则流向发电厂房
用于推动汽轮机旋转
而为了提高
两条回路间的传热效率
流经核反映堆的水
被施加了很高的压力
这让其中的水流在高温下
仍然可以保持液体状态而不沸腾
“压水堆”由此得名
(压水堆核电站原理示意,其中核反映堆所在的一回路又被称为“核岛”,汽轮机等所在的二回路则被称为“通例岛”,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这样一来
相比滚水堆核电站
压水堆核电站的发电厂房
能与核反映堆完全疏散
进而阻遏放射性物质
大大降低了装备 磨练 的难度
除此之外
凭证 慢化剂和冷却剂的差异
尚有 重水堆、石墨气冷堆、石墨滚水堆等等
它们配合组成了现代核电站的各人族
(常见核电站分类图,该图只展示了需要使用慢化剂的热中子反映堆,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20世纪70年月
接连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急
让核电的价钱优势愈发现显
核电站建设以后 进入
突飞猛进的黄金年月
在美国
核电装机总量凌驾6000万千瓦
占到了全球的1/3
在日本
核能发电量在短短十年内
就履历 了凌驾11倍的快速增添
在法国
核电占比更是从第一次石油危急 前的8%
一起 飙升到了近50%
(上文提到的美国为1983年的数据,日本和法国均为1973年到1983年间的数据;下图为法国东部的卡特农核电站,其中冒白气的是核电站的冷却塔,地处内陆的核电站因缺少冷源,以是 需要制作冷却塔,而沿海核电站可以靠海水冷却,因此通常没有冷却塔,图片泉源 @视觉中国)
▼

大量核电站
如雨后春笋一样平常 冒了出来
核电的春天似乎就要来了
但就在这个时间
突如其来的两次灾难
将核电直接拖入严冬
原子核
真的被我们驯化了吗?
03
失控
1979年3月28日破晓
正式运行仅3个月的
美国三哩岛核电站2号机组
突然响起了警报
核反映堆的主供水系统意外断开
本应投入事情的辅助供水系统
却由于几天前维修职员 错误关闭阀门
导致冷却水无法到达核反映堆
令堆芯温度急剧上升直至熔毁
(美国三哩岛核电站,建成于1974年,发生事故的为2号机组,相邻的1号机组一直事情到2019年才退役,图片泉源 @Wikimedia Commons)
▼

这是核电史上
第一次发生云云 严重的事故
只管 没有发生爆炸
但有约5万人紧迫 撤离
让民众云云 恐惧 不安的
正是陪同核反映发生的种种射线
即“辐射”
它们会对人体的分子结结构成破损
从而导致器官损伤甚至殒命
由于辐射不能被肉眼所见
因此一最先 并没有被人类重视
开创放射性理论的居里夫人
由于在实验中恒久接触放射性物质
最终因过量辐射导致的恶性血虚 症逝世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正在返回天和焦点舱,航天员穿着厚重的航天服,可以反抗来自宇宙的辐射;本文所说的辐射均指电离辐射,图片泉源 @中国载人航天)
▼

作为一个大型辐射源
核电站一旦发生事故
效果 将不堪设想
但幸亏三哩岛核电站
作为一座及格的压水堆核电站
具备相对完善的清静 措施
首先
是从内到外的三道实体屏障
第一道屏障
是包裹着核燃料的金属管
它由耐高温、耐侵蚀 的锆合金制成
以阻止 核燃料与冷却水接触
导致放射性物质外泄
(以下是核燃料组件及内部结构,图一摄影师@过东海/中核整体 ,图二泉源 @视觉中国)
▼


第二道屏障
是包裹着堆芯的压力容器及管道
若是 第一道屏障被突破
放射性物质也能被密封在回路当中
(江苏田湾核电站压力容器吊装,摄影师@伍家春/中核整体 )
▼

第三道屏障
是包裹着所有反映装置的
混凝土清静 壳
纵然堆芯熔毁
也可以保证放射性物质
不会释放到情形 中
(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清静 壳穹顶吊装,摄影师@赖虔瑜/中国广核整体 )
▼

除此之外
尚有 自动插入控制棒、快速“刹车”的
紧迫 停堆系统
自动向堆芯注水、快速降温的
应急堆芯冷却系统等
种种清静 控制系统
为核电站的清静 运行层层设防
(压水堆核电站三道清静 屏障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在三哩岛核事故中
事故发生仅8秒后
这些清静 措施便逐一启用
只管 第一道清静 屏障被突破
但从中走漏 的放射性物质
基本都被锁定在了
由压力容器扼守的第二道屏障
和清静 壳形成的第三道屏障中
因此并没有对情形 造成太大影响
(现在 的三哩岛核电站及周边,图片泉源 @视觉中国)
▼

这次事故最终只是虚惊一场
但彷佛是在为人类敲响警钟
可人类并没有重视这次忠言
仅仅七年之后
麻木 大意让危急 再一次降临
这一次
人类没有幸免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曾是苏联最大的核电站
但在1986年的春天
这个“神话”被无情打破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拍摄于2015年9月29日,昔时 岁 故发生后人们便用黏土、硼砂和铅等关闭核反映堆,并在外面搭建金属和混凝土结构,称为“石棺”,远处是正在修建的新“石棺”,图片泉源 @人民视觉)
▼

事故的因由
不外是一次停机磨练 时代
举行 的通俗 试验
由于此前已有多次履历
这次试验并没有被严肃看待
草草制订 的试验方案
甚至明确要求
断开部门清静 控制系统
而随后的一系列错误操作
再加上核反映堆自己的设计缺陷
让核电站彻底失控
短短4秒内
反映堆功率就暴涨至最大值的100倍
包裹着核燃料的金属管熔化
冷却水急剧蒸发
继而引发一连 爆炸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现场情景示意,图片泉源 @影戏《切尔诺贝利》)
▼

更糟糕的是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接纳的
石墨滚水堆结构
并没有压水堆核电站那样的
第二道和第三道屏障
强烈 的爆炸直接将屋顶炸飞
大量放射性物质由此进入大气
数十万人受到过量辐射的影响
曾经富贵的都市一夜之间沦为“地狱”
(请横屏寓目,现在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荒芜的都市,远处依稀可见被新“石棺”包裹的核电站,图片泉源 @视觉中国)
▼

接连发生的两次事故
给核电站打上了危险的标签
强烈的“恐核”、“反核”情绪
让核电陷入了举步维艰的田地
(1954-2020全球核电机组数目 转变 ,可以看到,在三哩岛核事故后,全球核电机组数目 增添 速率 并未放缓,直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才显着 降低,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但放弃核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例如在核电占比险些过半的瑞典
关闭核电站后只能向丹麦购置火电
以填补 重大 的电力空缺
核电
尚有 出头之日吗?
04
重生
自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
石墨滚水堆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天下 各国都对现有的核电站
举行 了周全 排查
防护系统也进一步升级
以后 二十余年都海不扬波
直到2011年
一场里氏9级的特大地震
打破了太平洋的清静
由此引发的海啸甚至高达40米
数万人因此罹难
(日本3·11地震后被海啸淹没的都市,图片泉源 @视觉中国)
▼

受到地震影响的
尚有 曾经全天下 最大的核电站
日本福岛核电站
在地震和海啸的双重攻击下
核电站的所有备用电源所有 失效
导致清静 防护系统均无法施展 作用
最终造成堆芯熔毁
放射性物质大量走漏
(事故后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周围 摆放了大量储存核废水的储水罐,拍摄于2021年4月8日,图片泉源 @“吉林一号”宽幅01星/长光卫星)
▼

在天灾眼前
我们真的一筹莫展 吗?
事实上
早在20世纪90年月
人们就最先 生长
清静 性更好、故障率更低
且功率更大、寿命更长的
第三代核电站
专门为极端事务 准备了预案
(广东台山核电站,其中的1号机组是全球首台具备商业运行条件的EPR[欧洲先进压水堆]三代核电机组,摄影师@周维欣/中国广核整体 )
▼

好比在每个回路设置自力 的清静 系统
接纳双层清静 壳作为第三道清静 屏障
或者直接接纳无需能源驱动的
“非能动清静 系统”
只要使用 重力、对流等自然征象
便可以自动冷却核反映堆
防止堆芯熔化、放射性物质外泄
(非能动系统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2021年1月30日
中国自己的第三代核电机组
“华龙一号”
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
真正掌握第三代核电手艺 的国家
作为当今核电市场上
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机型之一
“华龙一号”不仅配备了双层清静 壳
1.3米厚的内壳和1.8米厚的外壳
可同时抵御内部的爆炸和外部的撞击
还配备了先进的非能动系统
纵然是遇到福岛核电站那样
所有备用电源都失效的极端情形
也可以应对自若
(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全球首台“华龙一号”机组,摄影师@过东海/中核整体 )
▼

今天
中国的“华龙一号”
不仅在海内大放异彩
同时也走出国门
成为中国制造的新手刺
(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华龙一号”外洋首堆,摄影师@王进杰/中核整体 )
▼

而在三十年前
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作的核电站
浙江秦山核电站
刚刚最先 并网发电时
全天下 的核电机组数目
已经凌驾400台
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情形 下
中国核工业人
硬是靠着微缩胶片中的手艺 资料
开拓了中国核电的荒原
(请横屏寓目,秦山核电基地全景,包罗秦山核电站[也称秦山一期]、秦山第二核电站[也称秦山二期]、秦山第三核电站[也称秦山三期]和方家山核电站,摄影师@邵帅)
▼

从险些完全依赖入口 的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1993年建成,中国大陆首座百万千瓦级大型商用核电站,引进法国的核岛手艺 和英国的通例岛手艺 制作,图片泉源 @赖虔瑜/中国广核整体 )▼

到首个自主研发的大型核电站
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
(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2010年建成,是我国“十二五”时代 唯一开工的核电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周全 实现自主设计、制作和运营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摄影师@赖虔瑜/中国广核整体 )
▼

再到首次装备“华龙一号”的第三代核电站
福建福清核电站
(福建福清核电站及远处的海优势 电场,以及各机组位置,摄影师@过东海/中核整体 )
▼

现在
17座核电站
共计52台机组
在中国大地上组成了
一道特殊的能源“海岸线”
当前发电总量已经高居天下 第二
(中国核电站漫衍示意图,当地图仅展示了中国大陆地域已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

可是
这就是终点了吗?
05
未来
今天
若是 想要查阅
居里夫人昔时 的条记本
你需要穿上专门的防护服
从特制的铅盒中将其取出
这是由于 这些条记本仍然具有放射性
而这种放射性还将一连 至少1500年
(居里夫人手稿,图片泉源 @Wikimedia Commons,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这也是核电生长到今天
依然存在的最大问题
核废物
它们虽是核燃料使用后的残余
但仍然具有强烈的放射性
恒久以来
我们也只能经由 重大 的处置赏罚 后
将其埋入地下
依赖 时间的实力 消除辐射
(法国工业地质处置中央 [Cigeo]内的地下隧道,该中央 是由法国国家放射性废物治理机构[Andra]运营的核废物处置库,图片泉源 @视觉中国)
▼

只管 第三代核电站
对可能发生的走漏
举行 了严防死守
但若是 不能从基础上杜绝事故的发生
或者镌汰 甚至消除核废物
核电站的争议就将永远一连 下去
于是
这项庆幸而难题 的使命便交到了
第四代核电站手里
2021年12月20日
全球首台第四代商用核电机组
在中国山东石岛湾核电站
实现并网发电
它接纳的高温气冷堆结构
核走漏 的概率完全为
零
由于 这座核电站的燃料
被包覆在特殊质料制成的球体中
纵然在高达1600℃的温度下也不会破损
而这远远凌驾了
核反映堆能够到达的最高温度
也就是说
这是一道真正牢不行破的屏障
(高温气冷堆球形燃料结构示意,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而另一种第四代核电站
快中子反映堆核电站
则从基础上镌汰 了核废物的发生
它使用的燃料钚239
在裂变时释放的中子
可以使外围的铀238酿成钚239自己
也就是说核燃料“越烧越多”
核废物自然就越来越少
相比传统的压水堆核电站
燃料使用 率可提高到60%以上
(快中子反映堆“燃烧”历程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此外
第四代核电站尚有
熔盐堆、超临界水冷堆等其他类型
只管 现在 大部门尚处于实验阶段
但在不远的未来
无论是经济性、清静 性照旧可靠性
它们都将是能源市场上最有力的竞争者
(山东石岛湾核电站,是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也是天下 上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能系统清静 特征 的核电站,图片泉源 @中国华能)
▼

但这还不是最清洁的能源手艺
有另外一种核反映
可以真正实现“零废物”
它即是让太阳熊熊燃烧的
核聚变
核聚变是指两个较轻的原子核
团结 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
一律 质量的原子核
通过聚变释放的能量
是裂变的4倍之多
而且在这个历程中
不会发生任何危险的放射性物质
(核聚变反映示意图,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但核聚变的实现
比核裂变换加难题
至少要加热到
100000000℃以上
才可能发生
而聚变武器氢弹
也只有依赖原子弹爆炸发生的高温
才得以引爆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试验乐成,事情职员 纵情欢呼,摄影师@孟昭瑞/视觉中国)
▼

而怎样 约束上亿摄氏度的原子核
并将这些能量可控且一连 地释放出来
则是人类面临的另一项挑战
就在2021年的5月28日
中国的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
位于合肥的“人造太阳”
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
首次实现1.2亿℃下一连 “燃烧”101秒
一举打破由韩国保持的天下 纪录
仅仅半年之后
它又将7万万 ℃下运行的纪录提高到了1056秒
只管 核聚变的商业应用依然遥远
但这些一直 突破的纪录也意味着
人类距离核聚变的能源时代
又近了一步
(中国的核聚变实验装置,上图为位于合肥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也被称为“东方超环”,图片泉源 @人民视觉;下图为位于成都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它是我国现在 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托卡马克装置,摄影师@郑铁流/中核整体 )
▼


从蹒跚起步
到大起大落
再到绝处逢生
人类驯化原子核的蹊径
可谓一波三折
它曾给我们带来伤痛
也曾给我们带来欣喜
但在无数先驱的起劲 下
曾经“纵脱不羁”的原子核
也越来越靠近 我们心中的
理想能源
只管 我们不知道
明天尚有 几多艰难的挑战
但回看核能
这段不到百年的生长历程
我们有理由信托
一个崎岖 但注定灼烁的未来
正如诺贝尔清静 奖获得者
阿尔贝特·施韦泽说过
“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
但仍满怀优美 的希望。”
核能亦云云
(事情职员 正在举行 核燃料替换 ,摄影师@赖虔瑜/中国广核整体 )
▼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李鸭梨
编辑:桢令郎
设计:罗梓涵 郑伯容
图片:秦南
舆图:郑艺
审校:王昆 陈志浩
封面摄影师:李亮杰/国家电投上海核工院
专家审校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清静 与应急治理学院 特聘研究员 余雯
特殊 鸣谢
国资小新 中核整体 中国广核整体
【参考文献】
[1] 阎昌琪, 丁铭. 核工程概论[M].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书社, 2018.
[2] 朱华. 核电与核能[M]. 浙江大学出书社, 2009.
[3] 叶奇蓁, 李晓明, 俞忠德, 等. 中国电气工程大典 第6卷 核能发电工程[M]. 中国电力出书社, 2009.
[4] 莫政宇. 能源动力工程概论[M]. 四川大学出书社, 2015.
[5] (美)查尔斯·D.弗格森. 核能[M]. 陆继宗译. 华中科技大学出书社, 2020.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视角,探索极致天下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