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中国数学会等单元为了纪念中国现代数学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姜立夫先生(1890年—1978年)诞辰130周年,举行 了“姜立夫先生诞辰130周年系列运动暨中国数学基础教育岑岭论坛”。在论坛上,多位体贴中国数学教育的有识之士揭晓 了自己的看法,其中2001年颁布的“数学新课标”再度成为讨论的议题(过往讨论可参见《15年前,姜伯驹院士为何怒批数学“新”课标?》)。《返朴》获授权在此刊发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李克正先生在论坛上的讲话(问题 为编者所加),希望与读者诸君配合思索 。亦接待各界来稿讨论。
演讲 | 李克正(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谢谢姜伯驹先生(编注:姜伯驹先生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教授,他在此次聚会会议上的讲话请关注今日《返朴》微信同时推送的另一篇)给了我这个时机,能在这个会上明确 到许多专家的卓识,并也做一个讲话。
下面讲到的“数学教育”,明确的就是中学数学教育,由于 我同时加入小学、中学、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各级数学教育,深知要害问题出在中学阶段。
对于中学数学教育我所加入的有:与一些中学相助,听课、交流讨论;授课,有普及性的陈诉,也有专题课程;通过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指导中学生做数学研究,每年指导1-2名;为中学生写课外读物。
顺便说一句,我在少年时代就读到许多数学家写的中学生课外读物,水平都很高,如姜伯驹先生写的《一笔画和邮递蹊径 问题》。我现在判断中学生的数学素质常凭他们所读的课外读物,高下立见。
花时光特殊 大的是我们有一个“数学教育手艺 讨论班”,办了许多年,从中走出2名博士和20余名硕士。讨论班的成员将中学近年来的数学统编课本 ,包罗种种版本的(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等), 各年度的,重新至尾讨论了至少两遍, 对这些课本 很是熟悉。讨论班成员写的文章都很严谨。
适才王长平(编注:福建师范大学校长、教授)讲到了课程尺度,他的一些看法,对于业内的有识之士基本上是共识,我就不重复了。这里要讲的一点历史,可能不是在座的诸位都很熟悉的。
约莫在20年前, 教育部最先 制订 “新课程尺度”。其时主持数学方面的是几其中学西席 ,他们对于数学很少相识 ,但对于原有的课程做了很大的改动,砍掉了许多内容,又增添 了许多内容, 很显着 会给中学数学教育造成极大的杂乱。数学界的一些关注教育的人士,姜伯驹先生、张英伯先生等, 对此提出异议, 经由 艰辛的起劲 ,有了一些讲话的时机,得以部门地阻止了“新课标”中的严重问题。与数学相比,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新课标”问题要严重得多,就是由于 没有专家加入抵制。
对于“新课标”中的改动,我以为 适才王长平所说的“难”、“易” (所谓“遁迹就易”) 并非实质,真正的实质是内容的取舍,即“what”层面的问题, 而不是“how”层面的问题。如上所说, “新课标”在内容上的改动很大,甚至与在座诸位昔时 的中学课程内容都不行同日而语。
举例说,在月朔代数中就没有了多项式的带余除法,那么后面的辗转相除法、最大公因式和最小公倍式、进一步的因式剖析、不行约多项式、唯一因子剖析定理、高中的余式定理等等就更不行能有了。而有理式的剖析就更不会了,以是 许多大学生不会做简朴的积分题如

在线性代数的学习中难题 就更大了,例如λ-矩阵的对角化需要重复做多项式的辗转相除,不懂带余除法的人没法学初等因子、相似矩阵、若尔当尺度形等,甚至有些教科书将这些内容都砍掉了。诸位可以考一下你们的研究生,看看他们是否明确 余式定理。
再举个例子,中学的立体几何,焦点就是三垂线定理,但现在没有了。而大学剖析 几何首先要建设空间坐标系,这是必须用到三垂线定理的。纵然很好的教科书,在这一点上也只能瞎搅 ,由于 不行能将立体几何重新至尾讲一遍。而中学现在的立体几何是这样讲的:空间中有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由视察可见”它们也相互平行,这样就获得一个定理 (叙述定理但无证实 ),然后就是做题了。每个部门都是云云 。这样的课程还不如不学,由于 “不怕不懂,就怕不懂还自以为懂”。
这种情形 ,大学西席 几多可以看到一点,以是 一些大学对新生补中学数学, 甚至补许多;一些高校教科书也在开头专辟一章讲中学数学。但问题早已严重到“补不胜补”的田地。中学生在数学上缺的“应知应会”太多,到了大学数学挂科就在所难免了。
近年来,数学对于国家生长战略的主要 意义,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共识。那么,鉴于我国现在 生长的需要,应该让中学生学什么数学内容呢?这个问题需要很深的学问才气回覆,而且纵然是专家们也会有许多差异意见。可是 我们可以退一步,专思量 “为了未来上大学需要学什么数学”, 这个问题不难回覆,而且也不会有许多争议。
要紧的是,数学教育的生长偏向必须掌握在数学界,尤其要依赖 那些不计名利投入中学教育的数学大师们。否则无法阻止 现许多不良倾向的危害,如教育政治化 (讲“公正”, 反“歧视”等), 以及造假诱骗 。
这里说的是面向宽大通俗 学生的数学教育。我们不能只体贴超常教育或精英人才的作育 , 由于 没有作育 天才的土壤,天才也不能生长起来。
我在数学天元基金三十周年聚会会议上的陈诉也讲了上述意见。
上面所说的难题 现状,既有挑战也有机缘。现在 许多高校的“强基”妄想 ,有可能通过招生影响中学数学教育朝康健的偏向生长,请诸位思量 。我们现在 正在做的中小学数学测评,首先就要在“what”层面上把好关。希望各人能够相助。
最后我提一个建议:趁此聚会会议建设一个微信群,约请 关注教育的数学家们加入,作为一个可以经常讨论数学教育的平台。
谢谢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