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摄影颜童
“夏天,吃串肉配上一瓶冰啤酒,真是太爽了!”夏季,朋友聚会聚餐,烧烤店、火锅店的生意变得很红火。然而,这种饮食方式也存在题,因为食用过多的肉类、海鲜和啤酒会导致或引发痛风,而常见的不适症状就是关节疼痛。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摄入的丰富,痛风的发病率又上了新的台阶。但相比糖尿病、高血压等一般疾病,痛风防治知识的普及程度要低得多,而且还存在不少误区。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来谈谈痛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1关节发红、肿胀、发热、疼痛是痛风的典型症状。
“痛风”这个词其实非常形象,充分体现了它的临床特点。发作的主要症状是受影响的关节难以忍受的疼痛。然而,这样剧烈的疼痛就像一阵冷风吹过一样,出现又消失得很快,常常会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因此,这些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简称“痛风”。
其特点是关节或周围突然出现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可自行好转或在药物治疗后714天内好转,好转后也没有任何症状。受影响区域。最常受影响的关节是足部的第一跖趾关节。其他关节也可能受到影响。大多数攻击发生在单个关节。如果反复发作,不同关节可能会交替出现疼痛。
临床上,这些发作的表现称为急性期。两个急性期之间的无症状期称为间歇期,如果不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病情可能会复发,最终进入慢性期。慢性期的主要特征是关节炎持续存在、多关节受累、肾脏损害和结节形成。
痛风上有明确的临床诊断标准,需要专业的风湿病专家,患者如果及早掌握自我诊断知识,就能少走弯路,尽快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痛风患者首次就诊骨科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首次就诊骨科的患者有426人。韩医学科、急诊科等科室中,风湿科为首次就诊者162人。这意味着大多数患者在不知道痛风是一种风湿性疾病的情况下还要到风湿科就诊,需要提高患者对痛风的认识。
另外,既往患有高尿酸血症的人,在运动、饮酒或食用大量高嘌呤食物后出现下肢关节钝痛,且疼痛迅速加重,往往预示着可能出现了尿酸血症。痛风,应尽快去医院风湿科就诊。如果不能立即就医,建议您先自行服用消炎止痛药,然后尽快就医。
2、痛风与高尿酸血症有因果关系吗?
痛风是尿酸钠结晶在组织内沉积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
痛风发生的先决条件是高尿酸血症。不同日期空腹两次检测血尿酸水平,男性超过416umol/L,女性超过357umol/L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与血糖升高一样,血液中尿酸升高与人体代谢紊乱有关。
那么尿酸从哪里来呢?尿酸是人体内嘌呤同化的最终产物。也就是说,它不能再被分解。尿酸产生后,2/3由肾脏通过尿液排出体外,1/3被肠道微生物分解。因此,如果人体内产生过多的尿酸,不能及时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血液中的尿酸水平就会升高,导致高尿酸血症。一般来说,当我们经常食用海鲜、肉类、豆腐等嘌呤含量较高的食物时,这些嘌呤被人体吸收,同化作用增加,产生大量尿酸,如果超过嘌呤容量,由肾脏排泄,血液中的尿酸可能会增加。
目前,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韩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在20世纪80年代仅为14例,但现在已增至133例。长期高尿酸血症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系列损害,如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或肾结石,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胰岛B细胞的功能。
然而,有一点是明确的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并不完全相同。只有5%~12%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发展为痛风,并且大约三分之一的痛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间不会出现高血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症可以认为是痛风发生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血液中尿酸高并不一定意味着痛风发生,而且当痛风发生时,血液中尿酸高并不一定意味着体内尿酸高。血液。
3“先天”和“后天”哪个更重要?
患者在门诊最常的题是“这种病是怎么发生的?”虽然此前认为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的先决条件,但痛风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然而,痛风患者发生急性关节炎的直接原因是明确的。血液中尿酸水平过高会导致关节或周围组织中形成尿酸盐晶体,引发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其机制涉及物理化学反应、免疫炎症、病理等多个方面,专业性很强。我们选择患者感兴趣的两个话题进行详细介绍。
痛风一定会遗传吗?
痛风的发病与遗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痛风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发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早就知道痛风的发病具有家族性,家族发病率约为11-80%,40%的痛风患者有家族史。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多基因疾病与我们俗称的单基因疾病不同,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即并不意味着上一代的疾病必然会在下一代中发生。不能通过简单的基因代代相传或世代交替传播疾病发作的检测和预测。
目前已知与痛风相关的易感基因包括与尿酸生成有关的基因,如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以及与尿酸盐阴离子旋转体1相关的基因。有一种基因影响肾脏排泄尿酸。这些基因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风险,但也受到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有痛风家族史或携带痛风易感基因,并不一定意味着你真的会患上痛风。
你吃了吗?
许多人认为痛风是一种食源性疾病。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总体而言,痛风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和近期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中较为常见,但在非洲和较贫困地区则相对较少。另外,大多数痛风患者都来自富裕家庭,吃饱穿暖。
看看我国的情况,改革开放前痛风的患病率很低,但现在的患病率比以前增加了近10倍。而且,大多数痛风患者缺乏科学管理健康的意识。在当今快节奏、高强度、高压的工作环境下,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熬夜、压力大、吸烟、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日益严重。变得更加普遍。常见的。
客观上,社会环境、经济条件、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诸多环境因素与痛风的发病密切相关。
4不要让“并王”成为“并王”
2016年,最新的国内外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临床诊疗指南发布,明确了实现血尿酸目标的治疗策略。指出,痛风患者必须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规范降尿酸治疗,长期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umol/L以下,才能有效预防痛风发作,最终治愈痛风。同时,指南针对痛风急性期、间歇期和慢性期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然而,临床上痛风的规范治疗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甚至可以说“很难治疗”。为什么痛风是一种很难治疗的疾病?
首先,目前韩国痛风患者以男性为主,发病年龄最高为40岁至50岁,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这群人正值壮年,工作压力大,社会因素复杂,生活缺乏自律,严重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
其次,痛风的一个特点是发作时疼痛剧烈,然后间歇性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导致很多患者“伤愈而忘痛”。但是,在疼痛消退后,请勿前来进行后续预约。
第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往往意味着体内的尿酸代谢存在缺陷或不足,而这些代谢缺陷不能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补偿,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因此,大多数痛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并调整饮食习惯,这需要患者有很大的耐心。
此外,对疾病认识不足、降尿酸治疗过程中担心痛风发作、担心药物副作用等也是造成痛风治疗困难的因素。
痛风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疾病,古代主要流行于皇宫,患者多为帝王将相、大臣高官,遭受侵袭时痛苦万分。盎格鲁撒克逊人称之为“国王的疾病,疾病之王”。目前,据我国最新统计,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数已达17亿,痛风患者人数超过8000万,且逐年增加。面对疾病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提高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警惕,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定期参加体检,合理饮食习惯消费,改善生活习惯,增加身体活动,预防“病”。应该。防止“万王之王”成为“疾病之王”。
作者赵毅,北京宣武医院风湿免疫过敏科主任
过程
今天关于红色鸡皮疙瘩很痛和手臂上有红色的鸡皮疙瘩的相关话题就分享到这儿了,如果本篇文章对各位有所帮助,记得收藏并关注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