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毛犀
披毛犀又叫长毛犀,是一种已灭绝的犀牛,生涯 于更新世,曾与猛犸象共存。披毛犀平均体长3.5米,肩高约2米左右,体重平均1.8吨,与现存的印度犀牛体型相当,小于白犀牛。因全身披满厚厚的毛而得此名。
披毛犀怎样 抵御严寒
披毛犀活跃在欧亚大陆北部,生涯 于更新世时期,与真猛犸统一 时代,并渡过了冰河时期。
披毛犀有两只扁平的角,不仅很长而且很大,向前倾斜伸出,最长可达一米,不仅是防御武器,还可以在严寒的天气推开雪来吃草。它的头骨大且长,头部和颈部向下低垂。它的嘴唇宽润,鼻腔较大,这与它恒久吸入冷空气有直接关系。它身上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在严寒的情形 保持温暖。
唯一留下角化石的史前有角犀牛
披毛犀曾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狩猎工具,它的灭绝年月 至今只有10000年,是最晚灭绝的史前犀。
一些披毛犀角因年月 距今较近或被冰冻住而有幸生涯 下来,它也成为了唯一留下角化石的史前有角犀牛。由于 犀牛角由角卵白形成,与鹿或牛羊的头角相比很是难以形成化石。由于冰冻缘故原由 ,披毛犀一些皮肤样本和毛发样本也有所发现。
东北第四纪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
第四纪时期的东北地域,天气 与情形 很是适合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生涯 。现在 ,海内外专家研究发现了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45个属种,大庆市博物馆已珍藏 了43种,填补了海内外该动物群系统珍藏 的空缺 ,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大庆市博物馆已成为珍藏 该动物群化石种属最多、数目 最大、品质最好的专业性博物馆。因此,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文物局将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掩护研究中央 设在大庆市博物馆。
泉源 :文旅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