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23日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昔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团队在山东山旺盆地发现了约1800万年前的并角犀骨架化石。据此,研究职员 展现 了这类犀牛由欧洲至东亚与众差异的迁徙蹊径 。相关效果 已在线揭晓 在国际期刊《亚洲地球科学:X》上。
山东山旺盆地发现的并角犀骨架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邓涛先容 ,并角犀由于 其左右两侧的鼻骨前端各有一个小型的隆起角座而得名,是一类生涯 在森林中或森林边缘的犀牛。它们体长2米左右,与人们在动物园可以见到的印度犀体型相当。并角犀的上嘴唇较长且有蓬勃 的门牙,便于从树上或灌木摄取叶子和嫩枝,提高采食效率。
山东山旺盆地发现的并角犀头骨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并角犀的化石纪录最早泛起在2500万年前的欧洲,在1600万年前灭绝。此次发现的化石距今约1800万年,包罗完整的头骨、椎骨和四肢骨。”邓涛说,在其时,青藏高原已经隆升至3000米左右的高度,动物想跨越青藏高原很是难题 ,但并角犀具有较强的迁徙能力和顺应 能力,从西欧一直迁徙到东亚。
此次研究发现,并角犀的迁徙蹊径 与同时期的许多犀牛类群差异。邓涛诠释 ,大部门亚洲与欧洲共有属种的迁徙途经青藏高原的南缘,但并角犀更有可能是从青藏高原的北缘经由中亚,抵达东亚。
山东山旺盆地发现的并角犀脚骨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青藏高原南缘情形 温暖湿润,较量 适合大型哺乳动物生涯 。”邓涛诠释 ,而中亚和山东山旺盆地都发现了并角犀化石,它们在欧洲和东亚之间迁徙途经青藏高原北缘是最近的蹊径 。北线的情形 相对严寒,对动物的顺应 能力有较高要求,并不是每个犀牛类群都能在此驻足停留。并角犀有蓬勃 的门牙,采食效率较量 高,因此能在中亚地域滋生 生涯 并留下化石纪录。
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并角犀属在欧亚大陆的漫衍和可能的迁徙 蹊径 。(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据先容 ,此次发现化石的山旺盆地,在1800万年前是一个火山口湖。其时此地天气 温暖湿润,湖内藻类生长兴旺 ,周围植被茂密,动物种类繁多。因今生涯 了十分细腻 、富厚的动植物化石,包罗大量完整的植物叶片、鱼类、蛙类、鸟类,以及完整的大型哺乳动物等。
泉源 :新华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