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日 ,艺人徐若瑄的硕士论文曝光。
45岁的她去年炎天 从在职硕士班结业。其时,她提及自己从14岁入行,为了让家人过好生涯 ,一直在事情,没有时机好好念书。读这个硕士班,又逢她安家新加坡,要兼顾孩子和事情,一度坚持不下去,但最终照旧完成了论文。
有趣的是,论文的问题 为:《互联网时代艺人转型战略之初探性研究:以徐若瑄为例》。
也就是说:一是她自己来研究自己;二是论文讲自己的转型,而论文的完成,正是对转型的主要 孝顺 (我不是有意在套娃)。
听上去有点希奇 ?
但看完这70页论文可以说:论文言之有物,绝对不是翟天临。
它是一篇实务研究,虽然说是以自身出道近30 年的自我视察为基础,但现实 聊的照旧她借助互联网的转型。尤其是因有身生子中止 了近2年后,反而以更富厚的形象复出,正是受益于这种在网上的活跃。
论文有些死板 ,可见“学术语言”的犷悍。而且,你会模糊自己是在看一个企业家访谈。不妨就带着这种生疏 感看下去吧。
论文里,徐若瑄始终在强调“转变 ”:受众在变,广告主在变,艺人的谋划 模式要变,自己的形象也要转型、富厚,多角化谋划 ,以及不要被流量绑架,而是“做出市场区隔性”。
3月尾 拍戏
论文一最先 ,她先讲述了去年 FIRST 影展上,海清、姚晨、梁静携手 揭晓 感言,体现中生代女演员由于 市场、题材的限制,经常是一最先 就被隔离在外。
但徐若瑄以韩国中年女星受接待为例,以为 流量攻击并不是掣肘中年女演员的绝对紧箍咒,“若是 能善用互联网头脑 ,或许有时机不靠流量变现,而是进化为以影响力变现。”
然后她提到,必须“正视新类型‘明星’的窜起”——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红;“要组织具有互联网头脑 的焦点团队……,但在对粉丝的情绪 谋划 上一定要高度加入,才气维持好的情绪 强度。”
也就是说,艺人团队要懂互联网,艺人自己也要下场。
她在“受众的变与稳固 ”一节里,提到现在追星方式的转变 ,导致艺人必须随着改变头脑 。“线上谋划 不能再用一言堂的强制贯注姿态发声、必须保持随时会被质疑或挑战的心理素质、面临 舆论风向也丝绝不摇动 的坚定意志,并自我把关隐私到什么规模、设立准则,这些都是站上 online 风口时必须具备的转型觉悟。”
进而,她谈到艺人需要品牌化,并将其视为一件专业的、需要一连 投入时间和运营的事情。
她剖析 了自己和 LADY GAGA 等艺人,运用标签( hashtag )来利便 受众记着自己的形象,并用这些差异累积出自己的辨识度。
由于 网络上信息太多,网友又太遗忘 ,以是 就必须要“趁他们遗忘之前就强化想确立的符号,才有可能真正拥有这个符号代表的影响力。”
经常在网络分享自己事情动态
她以 Tilda Swinton为例,谈到一旦小我私人 品牌形成,就可以“系统地把符号集中归结在对的地方,让所属情报可以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有‘时尚仙人’封号的 Tilda Swinton,无论是杂志登封、红毯亮相甚至新戏造型曝光,无论泛起再怎么前卫的造型都被视为理所虽然,被评价为‘没有驾驭不了的造型’,而 google 要害字 ‘时尚仙人’征采 效果 前几页也险些都和她有关,这个符号不光获得影戏界与时装界的一致认可,信托 往后她的往后新闻也绝对都市被关注其中的‘时尚’元素, 纵然是怪奇色票、刁钻的服装线条剪裁,只要是她诠释就都市马上合理,由于 仙原来就超凡,自然可以含括一样平常 凡俗不能明确 的美感品味、挑战诠释冷门或偏锋……虽然说审美原本就是见仁见智,但绝对无法品评 特殊脱俗的仙人是‘时尚灾难’”。
徐若瑄原来也拥有这样标签化的形象,好比昔时 谁人 只身未婚永保少女的状态。
但徐若瑄在论文里说,“不能只有单一面向、单一符号,更不要被从一而终的符号局限,才气知足 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
“瞻前顾后地维护既有人设不敢改变,不光无法触及新的受众,也无法留住旧有的粉丝。”
“和一样平常 商品差异的是,‘明星’是具有真实人生角色与生涯 履历 的自品牌(human brand)。粉丝不是单向的追随者,他们也有自己人生角色上的转变,对生涯 的明确 水平、关注的事物排序也都市有所差异,唯有明星与粉丝配合生长,才气更有连结感与共识。”
她还剖析 了明星和原生网红的区别:
“原生网红是以内容聚众,可能要更为坚持自己一最先 确立的气焰 气焰 ;明星是先有粉丝才生长自媒体,粉丝要看的反而是明星的‘真实’,意即:比起时尚大片更接待私服私生涯 ,比起高峻上的精品型录照更想一窥名人搜包,比起全心 包装的官腔讲话更感动于有血有泪的至心 话。”
经常在网上晒出一些老照片,这是21岁时和姐姐去看影戏
徐若瑄说自己要迎接新媒体的挑战。
通过网络上对自己的先容 ,她剖析 转型之前的自己主要被认知为“演员与创作歌手”,她在完婚 有死后 ,又延伸出母亲、幕后事情者、加入营销的照料,以及一连 学习 的学生身份——她在论文里坦率 ,这些都是她增添 自己多元角色的一部门,以便触及更多面向的受众。
而且,随着阅历和身份的增添 ,她代言的那些品牌,也可以借助她的人生,讲出更有施展 空间的故事。
“单一符号不光容易在资讯流庞杂的时代被他人逾越、取代,发声也相对单一, 没有措施触动受众做更多连结,也很难开与粉丝睁开 更多对话空间。”
她也提醒,艺人在网上互动,容易被量化的数字绑架,“习惯传统媒体运作方式的资深艺人在自媒体上一旦体现失利,就困于外行人 的迷思,为了追求圈粉或按赞数而迁就发文的主轴,恒久下来反而定位混淆、言行纷歧。”
她给出自己的履历 是:“纵然要为自己重塑新定位、增添 新符号,也要从焦点价值去延续延伸,才会是锦上添花。”
“转型不是角色切换,而是符号一直 扩充与累积,甚至这些出自同源的符号能 相互加乘施展 更大的效益。”
徐若瑄在2018年出书的《我的倒头栽人生》,书中收录了她转型前后的心路历程。
怎么磨练 自己的转型是否乐成呢?她的尺度就是商业相助,让买单的人告诉你,他们到底看中了你的什么。
在网上发出此图,为了向粉丝征集婚礼画面,来制作MV
论文的最后,她总结说:
“以我自身实践与视察,如将明星品牌视为营运工具,其转型就犹如 企业创新刷新 :
首先,转型的念头 来自必须因应外在情形 时势 对创新的需求做出对策,例如互联网时代大量数字化的情形 攻击,必须做出回应。
继而必须作育 团队‘变异’的能力。提早累积具备创新能力的能手。以我为例,在既有的事情项目中会大量接触优异 人才,透过相助历程中就会筛选出志同志 合、理念一致的同伴名单,作为未来未雨绸缪、招兵买马的种子。
再者,在转型历程中必须养成选择的独到眼光。面临 大量的资讯与可行性,要降低操作风险,必须明确 选择、勇于选择。
最后,维持好的惯性。当履历 值累积、归纳出赚钱 模组之后,就要复制乐成模式,维持一定的活跃度。必须有用 率地建设模组,才气降低学习成本。”
2018年《举世时报》援引中评社,谈及徐若瑄在大陆的公益运动,并说,“我是台湾人,我虽然也是中国人”
对于徐若瑄产后不久就复出,曾有媒体说是由于 她原本想要加入权门,效果 丈夫欠下举债,她不得不挣钱养家。
对此,徐若瑄回应说,从小到多数是靠自己实事求是 过着每一天撑起一个家,从没有想要去做贵太太,女人要有自己的事业,自我的一定 。
简直,徐若瑄14岁出道,就是由于 要贴补家用。15岁时拍了许多大尺度写真,让她被贴上三级女星的标签,进而只能去演三级片,许多年都甩不掉这个形象。
厥后虽然红了,但常年要拉扯照顾家里9口人,以是 一直在事情。
有身之后,由于 出血,她挨了300多针,服药2106颗,卧床142天——许多时间 只能以“倒栽头”的姿势躺在床上。但她经常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状态,也营造了”钢铁 V“的形象。
虽然这些年她泛起过一些争议,但单就能够因时而变、做出自己的成就这一点,是要点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