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的《生物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发展合成生物技术,探索开发‘人造蛋白’等新食品”。消息一出,不少网友纷纷质疑,吃“人造蛋白”食品到底好不好?好吃吗?我什么时候可以吃呢?
蛋白质被称为“生命的基础”,只要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就有蛋白质存在,是人类食物中最重要的营养成分。现有的人造蛋白食品根据蛋白来源主要分为三类植物蛋白食品、微生物蛋白食品和动物细胞培养肉。第一类是以大豆、豌豆、小麦等植物蛋白为原料,生产肉、蛋、奶等产品而开发的。第二种是通过酵母等微生物发酵合成蛋白质的方法,其效率比常规育种高出数千倍。第三类利用干细胞技术,利用牛、鸡等动物的细胞培养物来获得细胞培养肉。
烹饪中的“植物肉”。图片经济日报总编辑梁建晓
“能吃吗”与食品安全有关。
传统肉制品生产中的食品安全风险主要包括畜牧业疾病传播和抗生素过量使用等。上述三种人造蛋白食品不需要饲养完全活体动物,从而在生产方式上避免了这些风险。当然,还有其他风险需要注意,例如植物性肉类往往经过过度加工,味道与酱汁不同步,而且盐分含量高,不利于心血管健康。但总体来说,“人造肉”只要按照相关食品标准生产,安全性是可控的。
“好吃吗?”与营养、口味有关。
目前超市销售的“人造肉”主要是“植物肉”。有人。这不是传统美食吗?事实上,中国人用豆制品制作素鸡、素鹅的历史由来已久。但与动物肉相比,植物肉缺乏维生素B12、n-3多不饱和脂肪酸、铁、锌等营养成分。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植物肉制品,不仅添加了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的血红蛋白、谷氨酰胺转氨酶、维生素等关键品质改良物质,还通过物理加工方法改变了植物蛋白的形结构,使其与实际肉制品相似。作为类似产品,肉纤维的毛蛋白赋予植物肉以动物肉的质感、嚼劲和风味。微生物发酵蛋白和动物细胞培养肉更有营养优势,比如酵母蛋白含有全部必需氨基酸,是完全蛋白质,可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
资料照片
“什么时候可以吃”取决于生产成本。
新型“人造蛋白”食品的研发主要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细胞培养,以工厂化方式大规模生产优质蛋白质,可以显着减少土地资源依赖和碳排放,减轻传统养殖对环境资源造成的压力。从理论上讲,产量高、资源消耗低意味着生产成本低,人造蛋白食品必须品质好、价格低才能被大众广泛接受。然而,目前全范围内三类人造蛋白食品的价格均高于同类传统食品,其中细胞培养肉最为昂贵。这说明人工蛋白食品的生产技术还有很大的研究、开发和改进的空间。
韩国的合成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医药和化工产品领域,食品领域合成生物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果。去年,中国科研团队实现了全首次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一步工业化生物合成,形成万吨产能。养殖业。
换句话说,我们期望中国能够开发出大规模、低成本、可持续和高质量的蛋白质生产方法。既要在数量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要在质量上提升功能和营养,让人造蛋白食品安全、营养、美味、实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转载自经济日报原标题“人造蛋白”什么时候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对于一些想知道的谷氨酰胺发光身体乳和谷氨酰胺身体哪个部位合成的朋友,本文都有详细的解谷氨酰胺发光身体乳的由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