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也是一个动乱的年月 ,经由 二十几年的战乱,当朱元璋建设大明王朝时,元代的户口、土地簙籍所存无几,纵然是保留下来的,也因生齿 的殒命 迁徙、土地的荒芜和产权的转移,使现实 的情形 和挂号的户籍不相切合。
为了有用 治理户口,掌握劳动力,保证实 朝政府赋役的征收,朱元璋在天下 规模内举行 了生齿 的普查,并在普查的基础上体例了天下 户口的总清册——黄册。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 天下 各府县体例黄册,要领是以110户为里,每里之中推选丁粮多的田主十人为里长,其余一百户划分编为十甲。十甲编定序次,轮流应役。
甲中男子年满16岁的即为成丁,成丁就必须服役,至60岁才气免役。
每年有一值年里长和一值年甲,由值年里长和值年甲的甲首向导 一甲的成丁男子来供应政府的差使。十年之内,各甲都轮一次,为一周期。
这样,每甲在十年之内只须服役一年,其余九年均休息。应役之年叫“现年”,不应役的年份叫做“排年”。
里是墟落 的体例,城镇中的则编为坊,近城的编为厢。
一里中的110户,按丁粮的几多为序编为一册,册中注明各户的姓名、籍贯、丁口、年岁 、田地工业等。
其中,里中有孤寡之人不能应役,就附在110户之后,名为畸零。
黄册一式两份,一份留本里存底,一份上缴至州县。州县汇总各里之册,制成本州县总册,也是一式两份,一份留于本州县,一份上缴到府。
这样,各级政府如法复制,府缴至布政司,各布政司最终汇缴到朝廷里的户部,由于 布政司呈报给户部的册必须用黄纸做封面,以是 称之为“黄册”。
纪录天下 总生齿 的黄册集中到京师后,就珍藏 于后湖(即南京玄武湖)黄册库中。
朱元璋在湖中央 的几个小岛上建有几个专门的档案室,用来蕴藏黄册及其他主要 的档案文件。
朱元璋或许以为 这里周围 环水,可以阻止 火灾,而且这些湖心小岛与外界联系少,档案的保管不易受外面的滋扰,是个珍藏 档案文件的好地方。
纵然是厥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黄册库照旧保留在了后湖,明朝二百多年中历次挂号的黄册都送到这里来保管。
黄册即是明朝政府征派赋役的主要 依据,有了它,明朝便熟悉了天下 的生齿 总数,掌握了土地的占有情形 ,依附 黄册,便可向黄册名册中的老黎民强征劳役、摊派钱粮。
为了防止由于生齿 、地权的转变 所引起的赋役肩负转变 ,朱元璋还划定每10年就视察一次户口,并重新更制一次黄册,叫做“大造”。
鱼鳞图册,又是一种与黄册制度有直接关系的册籍。
为了确切掌握土地占有状态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国子监的学生到天下 各地丈量土地,以交赋粮一万石的区域为一区,把这一区里的所有耕地编为一册。
在册中画上各田地的周遭形状,编上号码,写明四至、面积和田主姓名,并注明土地的性子 、品级。
这样,掀开册籍,只见土舆图形重重叠叠,状如鱼鳞,以是 叫做鱼鳞图册。鱼鳞图册即是全领土地的总清册。
黄册以明朝的户口为主,鱼鳞图册以土地为纲,两册相互印证,互为增补。这两册起着一经一纬的作用,犹如 一张经纬编织成的一张大网,把老黎民的生齿 和土地所有 网罗其中。
明朝初期,这两册制度在朱元璋严酷 视察的基础上制订 下来,也确实验 展 了起劲 的作用。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地方上主管册务的仕宦就最先 贪污舞弊,豪强田主也遮掩 户口及土地。
好比,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册上挂号的全领土地总面积为8804623顷,而到了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黄册上的土地总面积只剩下了4292310顷,土地面积居然能缩水一半多。
生齿 的隐漏水平和土地一样严重,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天下 生齿 已经到达6054万之多,而道了弘治四年(1491年),黄册上挂号的生齿 反而镌汰 至5328万人。
经由 了百年的清静 岁月,而且还增添 了一些边远地域的黄册,总生齿 数不增反减,可想而知黄册上生齿 的脱漏之多。
到了明朝后期,黄册更是完全损失 了作用,几近为废纸。地方上的仕宦图省事,往往把旧本上的生齿 姓名和地产照抄照搬,十年复十年,有些地方体例的黄册和数十年前一样。
这样,黄册中的百岁老人竟然成百成千地泛起。因此,明朝晚年,有人以“人多百岁之老,产竟世守之业”来讥笑黄册的荒唐无稽。
更有甚者,有的官员还事先预制黄册,到“大造”之年往上一交就算完成使命 。清朝初年,竟然发现有的地方已经预制好崇祯二十四年的黄册(明朝亡于崇祯十七年)。
本文参考自:《明朝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