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和鱼鳞图册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蔡予新(原创)
历史上兰溪各姓氏多有编修家谱的传统民俗,据不完全统计,兰溪现在 存世的老家谱数目 在天下 规模内压倒一切 。旧时修谱是光宗耀祖的高尚事业,家谱上大多有历史上台甫人的墨宝、序言赞文、诗词著作,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崇仰之情油然而生。许多谱牒上都不容置疑地宣称自家是历史天主 王将相的子孙后裔,直使人肃然起敬,让平头黎民身世的他姓们汗颜不已。
当今谱牒研究如日中天 ,成为一门热门显学。按现在 盛行 的一个说法:国史、方志、谱牒组成中国历史的基本载体。不行否认,各时期的谱牒简直有一定的文献资料价值,对于地方历史文化的整理和发扬有着不行替换 的作用。人们除了从家谱中“挖掘”种种失载的名人高官、科举人物、著作、诗词外,还能从中罗致些什么呢?能不能让悄然 在故纸里的家谱信息“活”过来呢?有了这个想法,我妄想 一试。
清光绪丁未重修的《坦源周氏宗谱》卷二有一幅“齐一百廿七兰士公坟图”,并有如下文字:“一、田二分六厘,若字三百三十三号,吴家凸;一、地二分五厘,又若字三百三十一号,吴家坟边。张恭六三户出粮,入周浩增户完纳。”坟图上还标注“兰士公仝章氏”坟址的方位,右首标明“张姓祖坟”这也可以说明这块地原先属张姓人家,即张恭六三户卖出,归周浩增户名下,由周户完粮纳税。
我翻看了周谱中的行传,查到“行齐一百廿七”的纪录:“讳德芳,字兰士,顺治丙戌年(1646)十月廿一日生,康熙辛巳年(1701)六月廿七日终。葬十三都里童、若字田三百三十三号,坟后地三百三十一号。有传见前,娶香溪章氏,顺治己丑年(1649)九月廿三日生,康熙辛亥年(1671)九月廿九日终。生二子:矩、圣。”行传中提到周德芳(兰士)有传记,着实 是一篇“兰士周姑夫赞”,我把这篇赞全文录下,这样可能有助于对周德芳生平事迹的相识 。
“冲乎其度,肃乎其容,和如春月,穆如东风。椿庭早背,堂比丸熊,萼花相映,有长枕大衾之风。勤俭以作家,敬信以处事,谁不平从。翻笑夫执杖自责,读圣贤书之缪彤。若夫温语解纷,和颜排难。盗牛者化而守剑,戾俗者卒能立功。树风声于闾里,闻姓氏于侯公。进之宾筵,觞于学宫。今环桥观听者,咸仰慕 而向风。内姪邵有造顿首拜撰。”这篇赞文中有几句话用词生涩,不太好明确 。意外收获也是有的,通过检索,我知道了“丸熊”、“长枕大衾”、“缪彤”等典故。赞文大致是说周德芳的父亲早逝,兄弟和气,相亲相爱,勤俭持家。他知人善任,乐于加入社会公益运动,化解邻里纠纷和矛盾。他拥有一定的社会职位和声望,县里举行 尊老敬贤的筵席都少不了他,周围人们都很崇敬他。
我对周德芳坟图所标注的鱼鳞图册字号很感兴趣,这个“若”字号,它能不能与兰溪的鱼鳞图册对上号呢?能不能让家谱与鱼鳞图册他俩在几百年后再次相遇,来一场旷世之对话?我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场景:二位长白髯毛的历史老人,一人拿着家谱,一人拿着鱼鳞图册,文质彬彬 ,认认真真地校核一桩尘封已久的案卷,想到这里,我不觉莞尔。
怎样 才气再现这幕历史情景?兰溪鱼鳞图册滥觞于南宋,史志载明洪武年间,兰溪编纂鱼鳞图册,但未见实物。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搞“一条鞭法”的时间 ,兰溪又编纂了鱼鳞图册。进入清代,有关兰溪编纂鱼鳞图册的纪录见诸方志者,仅有同治年间举行 过大规模的编纂。我检索清同治版鱼鳞图册的资料,同治鱼鳞图册用《千字文》编字号,自“金”至“德”字,共169字: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诛讨 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壹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男效才知己 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德”。其中“羽、帝、皇、吊、代、罪、王、毁、伤、悲”十个字不用,适用 159字。
检索后得出的结论是:“若”字号不在同治册中。那么,这个“若”字号事实 是属于哪一个版本的鱼鳞图册呢?自明万历年到清同治初年的近三百年中,兰溪历代方志中找不到这个时间段关于编纂鱼鳞图册的明文纪录。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也曾费功夫。多年前,在网络 地方文献资料的时间 ,我无意 收进一批兰溪的鱼鳞图册。这批鱼鳞图册未标注编纂年份,有一部门册子的中缝(鱼口)处有“兰溪县正堂颁造鱼鳞底册”的字样,得知它是兰溪历史上某一次编纂鱼鳞图册时留存的底册。这批鱼鳞图册破损严重,残缺不全,虫蛀累累,宛如暴晒后的“咸菜干”。听说 ,它是被人看成废纸扔出来,辗转到我这里,成为吉光片羽般的尤物。
颇为惊喜的是,这堆灰尘满面的故纸中,居然有一册“若”字号残本。我小心地一页页剥离压缩饼干似的册页,顺着编号细查,不知不觉地陶醉到时空“对话”中。当翻检到若字三百四号时,页面上泛起“土名吴家凸”文字,马上心中一震,这与家谱中周德芳坟地土名相同。这三百四号土地的原业(主)是十三都一图三甲的童一讨,今业(主)是卢士聘。接下去一页是若字三百五号,土名也是“吴家凸”,原业(主)是十二都三图二甲的张三八,今业(主)是卢士聘。清雍正年间,兰溪实验 顺庄法,原来“都、图、甲”改为“都、图、庄”,并延至清末,影响到民国以致 当今的地名命名。现在 ,兰溪仍有以某某庄命名的村子,如女埠(今属兰江街道)的何夏庄。
然而惊喜并不恒久,马上又转为失望了。翻过若字三百五号,后面的纸张破碎严重,字迹不再可识别 ,不再泛起“吴家凸”土名,也不再泛起我所亟待的、周德芳坟图上所标注的若字三百三十一号、若字三百三十三号的任何文字信息。这种失望难以言表,这场逾越时空的“对话”戛然而止,一刹那,“两位老人”在历史的深邃星空中止 线失联。
除了失望,也有收获。经由 这次虚拟“对话”,对这若字号鱼鳞图册的编纂年月 下限的判断有了一个参照。我们尚不知道明万历兰溪鱼鳞图册有哪些字号,按怎样的排序纪律。只能通过有限的文献实物及谱牒中网络 相关字号并寻找其纪律。好比,周谱中还纪录一些鱼鳞图册字号:终、堂、競、建、积、昃、雲等,这些都不是同治册的字号,是不是属于明万历册的字号,有待进一步验证。
辛丑正月初六,应周伟民、郎土才的约请 ,研究会一行职员 前往垷坦村,寻访位于村后老鹰岩下、周谱中纪录周氏始迁祖南宋周三畏墓。之后,郎土才向导 各人前往村外的小溪边,审查 一座单跨石拱桥。这桥名“永丰桥”,桥体的两侧均嵌有石刻碑铭。迎水一侧的石碑上刻有大明成化十一年(1475)的字样,顺水一侧的石碑上刻有大清康熙九年(1670)的字样。据兰溪有关不行移动文物名单,这座永丰桥的制作年份被纪录为清康熙九年。但实地视察桥体结构,并团结 迎水一侧的碑刻文字,这座永丰桥应该是始建于明成化十一年,重修于清康熙九年。我以为 这座永丰桥是兰溪现在 现存历史最早的石拱桥,而且生涯 完好,五百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地为村民提供交通服务,桥上走过的人们、耕牛牲畜不知其数,现在 它理应获得更高级此外文物掩护设置。
清康熙九年永丰桥的重修人是周德明,但我未能在周谱上查到他的信息,也是一个未解谜吧。在解开一个又一个历史谜团的同时,又留下一连串的疑问和数不尽的遗憾,亦惊亦喜。浸淫其中久了,似乎自己身临其境,起劲 聆听昔人若隐若现的对话,但似懂非懂。勉力 想走入历史的寻常巷陌,但总被岁月雨打风吹去。写到这儿,心里也就释然了。(20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