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般人来说,“南帆”这个词有点陌生。为了地的丰收和人民的温饱,中国北方每年冬天都有大量的作物育种科研人员前往南方,利用那里温暖的气候开展作物育种、制种、加代、鉴定等研究活动。研究者称之为“南方繁殖”。
对于张梦晨的家人来说,南繁是一个熟悉的词,甚至连她家乡的老母亲都知道。每次临走前,张梦晨都要给老家的哥哥打电话,告诉他:“我不能回去过年了。告诉我妈妈我要去收豆子了。”
我六十六岁了,还打算在南繁。对于负责粮食作物种子培育的农业科研人员来说,南繁就像是生活的一部分。张晨认为,农业科研人员只有靠近土地的“第一现场”,才能准确掌握数据和信息。这是对工作的负责。大豆专家张梦晨有两个重要头衔:农业农村部黄淮海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现代农业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顾。他在大豆研究和生产领域辛勤工作了40多年。从青年到法华,他育成了20多个大豆品种,获得了20多项科技成果,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成就和荣誉的背后,是他在南繁路上年复一年奔波的身影:当千家万户团聚,大豆成熟了,他也要和大豆“团聚”了。
一路南下,一路减衣。到了海南,我走进实验站,放下东西,吃了点药,穿上防晒长袖,戴上草帽。张梦晨迫不及待地拄着拐杖拐了一个弯,绕着田野走了一圈,像多年未见的亲人一样感受着田里的豆荚,测着大豆的收成。远近的椰子树已经在这里站了很多年了,它像一个熟人在向张梦晨打招呼:“老朋友,你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