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源 :云南网
随着雨季的到来
空气变得湿润
许多野生菌也冒出了头
成为云南人喜欢 的佳肴
然而
鲜味 的背后却也“潜在 杀机”
克日
就连狗狗也因误食见手青
疑似泛起中毒症状
↓↓↓
7月10日
昆明一女士称
自己家的狗狗
不小心吃了见手青
狗狗就疑似中毒
从客厅舔到了餐厅
一直在咬空骨头
所幸狗狗第二天就没有大碍了!
网友奚落
玩归玩,闹归闹
别拿野生菌开顽笑 !!!
吃菌子中毒泛起幻觉的新闻
最近随手一搜都是
↓↓↓
克日
昆明一大妈吃菌中毒后送往医院
“有老鼠!”
昆明大妈吃菌中毒在病床上抓老鼠
女儿笑出鹅叫
6月27日,云南玉溪
一女子注射偶遇吃菌中毒的大爷
大爷躺在床上指着天花板说
这里又是下雨又是下雪
6月初
一张令人啼笑皆非 的朋侪 圈截图火了
真正的勇士都是敢于再次实验
对菌子不扬弃 不放弃!
对菌子不扬弃 不放弃的
朋侪 可不止一个
“爸你怎么头上有条狗?”
坐在沙发上说不想划船
在课本里看到了红色高叉泳衣尤物 荡秋千
看到小精灵,看到厉鬼
中毒时间 看到的这些
或许都没4万块的出院账单恐怖
每年野生菌中毒、殒命 事务 屡有发生
食菌需审慎 !
常见的食用野生菌有哪些?
毒菌又长什么样?
怎样 分辨?
云南网团结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央
宣布的这份最权威的吃菌手册
请收好!
什么是野生菌?
野生菌又称蘑菇、蕈,是一类大型真菌,生长在树丛或草丛中,凭证 能否食用,可分为食用菌和毒菌。全球已知野生食用菌2500余种,我国已知约1000种,云南有近900种,约占天下 食用菌物种的36%,占天下 的90%。
菌子(蘑菇、蕈)一样平常 泛指肉眼可见、能徒手采摘的大型真菌,为长出地面的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多由菌盖、菌柄、菌托和菌环等组成,以菌盖最为显着 。菌盖形状呈伞型、钟型、斗笠型、球型或半球型、扇型、漏斗型等林林总总 ,颜色也是多种多样。
野生菌一年四序 都可生长,以6-9月最多,特殊 是雨后。普遍 漫衍于天下 各地,生长情形 呈多样性,能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险些都可以找到,以草丛、树林地带最为多见。如:
生于针叶林下的黄盖粉孢牛肝菌
生于掉落枯枝上的蓝革菌
生于裸露地面上的地衣棒瑚菌
生于蝉蛹上的蝉花菌
生于蚁巢上的小果鸡枞
生于菌子上的星孢寄生菌
可食用野生菌有哪些?
野生菌子通常分为有毒和无毒
也就是吃货眼中的能吃和不能吃
先让我们熟悉 一下常见的
可食用野生菌
青头菌
蚁巢伞(鸡枞)
干巴菌
奶浆菌
鸡油菌
松露
松茸
有毒野生菌有哪些?
现在,我们来一起
揭开毒菌“真面目”
毒菌是指人食用后泛起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现在 ,我国已报道的毒菌种类达400多种,云南省有200余种。
凭证 中毒症状和毒素的化学结构,毒菌大致分为:剧毒、有毒两大类,剧毒菌种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消融 型中毒;有毒菌种可造成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光敏皮炎型、其他类型中毒。
01 急性肝损害型
此型中毒绝大多数为鹅膏菌属的剧毒种类所导致,潜在 期10—24小时,最长可达数日。初期体现为恶心、吐逆 、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部门患者可有一假愈期,1—2天后中毒症状消逝 ,进入所谓的“假性痊愈期”。1—3天后,病情又突然恶化,泛起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体现或症状,但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如泛起肝脏肿大,黄疸,肝功效异常,普遍 性出血,肝昏厥,少尿、无尿,急躁不安,甚至昏厥、抽风、休克等,病程长,病情重大 而阴险 ,病死率高达90%以上。部门患者可有精神症状。一样平常 病程2-3周。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致命鹅膏(白蘑菇、白罗伞)
黄盖鹅膏(黄蘑菇)
灰花纹鹅膏
亚毒环柄菇
2 急性肾衰竭型
急性肾衰竭型中毒主要由鹅膏菌属中的有毒种类引起,中毒特征体现为误食后具有8-12小时的潜在 期,肝功效中度受损,主要体现为急性肾功效损害。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拟卵盖鹅膏
欧式鹅膏
3 横纹肌消融 型
横纹肌消融 型中毒由亚稀褶红菇(俗名:火炭菌)引起。误食后发病快,在1小时内泛起症状。最先 体现为恶心、吐逆 、腹痛、腹泻症状,6-12小时泛起全身乏力显着 ,肌肉痉挛性疼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难题 ,血尿或血红卵白尿,泛起酱油色尿液。中毒严重者12小时即泛起殒命 。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亚稀褶红菇
4 胃肠炎型
引起胃肠道刺激和炎症的菌子许多,主要有网孢牛肝菌属、青褶伞属、鬼笔属、鳞伞属、枝瑚菌属、红菇属等。在我省菌中毒病人中此型最为多见。潜在 期为10分钟至6小时,发病快。主要临床体现为强烈 恶心、吐逆 、腹痛,或腹绞痛,腹泻水样便。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网孢牛肝菌
青褶伞
苦味粉孢牛肝菌
毡盖美牛肝菌
粉末牛肝菌
有毒新牛肝菌
5 神经精神型
神经精神型中毒由含有神经毒性、癫痫性神经毒性、致幻性神经毒性的毒菌引起,已知的约有60余种。一样平常 进食后10分钟—2小时除吐逆 和腹泻等胃肠炎型症状外,尚有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逝 、多汗或大汗、唾液增多流口水、流泪,兴奋、幻觉、步态蹒跚、心率缓慢、血压下降,呼吸难题 ,急性肺水肿等体现。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谵妄、幻视、哭闹无常、呼吸抑制等体现。个体病例可因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殒命 。
造成此型中毒的毒菌主要有:
小豹斑鹅膏(俗名 满天星)
红葱
中华红牛肝菌
华美新牛肝菌
白葱
斑褶菇
6 溶血型
赭鹿花菌等生食或未完全煮熟可导致溶血型中毒。误食后症状泛起快,泛起恶心、吐逆 、上腹痛和腹泻等肠胃症状。不久,溶血的生长导致尿液镌汰 甚至无尿,尿液中泛起血红卵白以及血虚 。溶血会导致包罗急性肾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
赭鹿花菌(俗名 赭马鞍菌)
7 光敏皮炎型
此型中毒主要由叶状耳盘菌等引起。误食中毒后潜在 期较长,最快食后3小时发病,一样平常 在1-2天内发病。体现为“日晒伤”样红、肿、热、刺痒、灼痛。严重者皮肤泛起颗粒状黑点,针刺般疼痛,发痒难忍,发病历程中伴有恶心,吐逆 ,腹痛、腹泻、乏力,呼吸难题 等症状。在日光下会加重。一样平常 4-5天后好转,有的病程4-15天。
叶状耳盘菌 (俗名 暗皮皿菌、毒木耳)
木耳
注重 :
叶状耳盘菌极易与木耳混淆!形如木耳,但在水中漂洗时,水变色。与鸡蛋炒时,蛋变黑。
8 其他类型
近几十年来,在云南山区及半山区发生多起不明缘故原由 猝死事务 ,研究发现由食用毒沟褶菌导致。
毒沟褶菌(俗名 小白菌)
这些菌子易混淆一定审慎
山林中的一些菌子
乍看起来往往很是相似
但着实 却大纷歧样
甚至一个无毒,一个剧毒
一定要注重 区分
不易识此外菌子不要吃
密褶红菇
火炭菌
VS
俗称“火炭菌”的亚稀褶红菇是我省中毒最严重的毒菌品种,已造成多人中毒、多人殒命 事务 ,中毒病死率可达70%以上。
而形状 极为相似的密褶红菇、稀褶红菇却是食用菌,一样平常 人很难区分,需要专业职员 团结 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判断 手段才气举行 准确判别 ,建议这类菌子最好不要食用。
鸡枞
灰花纹鹅膏菌
VS
你听说过吃“鸡枞”中毒吗?着实 ,鸡枞是无毒的,中毒是由于 误食了形态与鸡枞很相似的毒菌,如剧毒的灰花纹鹅膏菌、拟灰花纹鹅膏菌、假褐云斑鹅膏菌形态和鸡枞很相似。
鸡枞
灰花纹鹅膏菌
拟灰花纹鹅膏菌
假褐云斑鹅膏菌
野生菌鉴毒
这些要领不靠谱
世上并没有可供准确区分
有毒菌子和无毒菌子的简朴措施
民间关于判别 毒菌的这些传说
都是不行靠、不行信的:
1、颜色鲜艳者、菌盖上有疣突者有毒;
2、不生蛆、不生虫者有毒;
3、腥、辣、苦、涩、麻、臭者有毒;
4、受伤变色的有毒;
5、煮时银器、大蒜、米饭变黑者有毒。
例:以色彩判断菌子是否有毒是错的!
部门色彩不艳、长相欠好看的野生菌子也是有毒的,如灰色的灰花纹鹅膏、拟灰花纹鹅膏和白色的致命鹅膏就为剧毒种类;
而鸡油菌和红菇等一些颜色鲜艳的种类却是鲜味 的食用菌。
致命鹅膏—剧毒
拟灰花纹鹅膏—剧毒
玫瑰红菇—可食用
例:以有无汁或断面变色来判断菌子是否有毒不靠谱!
如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或划伤后会流出乳汁,但却是鲜味 的食用菌。一些可食用的牛肝菌断面会酿成蓝色,也是可食的。
多汁乳菇—可食用
漂亮 牛肝菌—可食用
例:“生蛆或生虫的菌子无毒”的说法不行靠!
许多剧毒菌子成熟后也会生蛆或生虫。如:
被虫啃食的致命鹅膏—有毒!
正被蛞蝓食用的硫磺绚孔菌—有毒
远离毒菌记着“2个尺度”
第一尺度:
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菌子多有毒,只管 不要吃!
第二尺度:
自己不熟知的菌子不要吃,只吃熟知的食用菌。
加工食用野生菌
注重 “4不吃”
太幼小、霉变的菌子不要吃
菌子太小难识别,霉变的菌子有其他毒素也可引起中毒;
最好不要吃杂菌
杂菌不易识别,若是 同时误食几种毒菌,对身体的危害水平会更大,医疗救治也更难题 。
一定要煮熟炒透
有些菌种的毒素经高温加热后可被破损 ,但有些剧毒菌种毒素高温依然不能破损 ,以是 不要误食最主要 。
吃菌子最好不饮酒
酒精可以促进毒素的吸收,也可能与毒素发生化学反映发生新的毒素,从而加重中毒症状,因而吃菌时最好别饮酒。
吃菌子中毒怎么办?
通常在吃过菌子10分钟后至72小时内,有头昏、恶心、吐逆 、腹痛腹泻、急躁不安或其他不适者,首先可以接纳催吐的措施举行 自救,随后应连忙 就医。
同餐进食者岂论症状轻重,均应连忙 到周围 的医院举行 视察诊治。
1.催吐:在中毒者神志清晰 的情形 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按压舌根即可引起吐逆 。可重复多次,只管 把胃内食物吐逆 出来,以镌汰 毒素吸收。
2.连忙 就医:中毒后连忙 到正规医院救治,最好携带剩余菌子样品,以备判断 菌子的种类,确定有用 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泉源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央 、云南网、掌上春城、都市时报、春城晚报、8099999等
文中部门图片和内容来自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教授和中国疾控中央 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相关资料,特殊 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