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之江
梅兰芳先生一生缔造了许多美的形象。他那种在艺术上力争 细腻 绝伦 的精神是很值得子弟学习的。我这里仅想从化妆这个角度来谈一谈。
传统戏曲中旦角面部化妆得好与欠好,与所谓“贴片子”的手艺 是否抵家有着极大的关系。
片子是什么?就现在 舞台上旦角的扮相来说,片子包罗两个部门:一部门是代表妇女前额短发的谁人 一圈一圈的工具,行话叫做“小弯儿”;一部门是代表妇女鬓发的左右两条工具,行话叫做“连鬓大条”。这两部门片子若是 处在善于化妆的演员手里,可以调整脸型,美化扮相,到达意想不到的妙处。
在梅之前,正旦——已婚的正直 妇女的扮法叫做“大开脸”,它的特点是:额角平阔,眉毛短而形如柳叶,眼梢略为画一些,上下嘴唇仅染一点胭脂象征樱桃小口。
谭鑫培、王瑶卿之《汾河湾》
至于未婚女子的扮法,额角正中只有一个“小弯儿”,以此为中央 分成左右两条大鬓一直包到面颊,以是 额部显得特殊 狭窄,叫做“小脑门儿”的扮法。
厥后,随着社会上审美看法的改变,正旦的“大开脸”扮法被镌汰 了,代之以“小脑门儿”的扮法。
韩世昌之《思凡》
约在很短的时间内,“小弯儿”就从一个、三个、五个,一直增添 到现在的七个,于是,片子调整脸型的作用显得更大,旦角的扮相也就更为美化了。
在这样一个旦角扮法的刷新 历程中,梅先生身居前线 ,提倡最力,因此受到守旧派的攻击也最强烈 。他们诋毁他是“青衣、花旦不分”。可是他但求舞台的美化,以为 这样有利于演员演技的施展 ,也就顾不到这些闲话了。
现在,我们从历年来梅先生的剧照中,还可以看到他一直 刷新 发型的痕迹,一九一三年,当他第一次来上海演出时,就已全是“小脑门儿”妆扮了。但他不像其他演员那样把“小弯儿”双方 的“大鬓”拉得挺直,使得额角成为块机械的三角形,而是把它们做得略带弧形,较有转变 ,显出了妇女鬓发的柔中之美。
梅兰芳之《宇宙锋》
嗣后,旦角额上的“小弯儿”增多了,梅先生的贴法最初尚有 点排成三角形的样子,厥后可能由于他的面颊日渐丰腴,为了取得上下平衡,则又把它们贴得略带点半圆形,成为其时最悦目的脸型——鹅蛋脸。
近十多年来,梅先生年岁 大了,由于他的头发渐往上移而使额部过脱离 阔,他就把正中双方 的两个“小弯儿”往下移动,使得“小弯儿”的排列仍然 保持着极点略尖的半圆形;同样地,由于他的面部较前更为丰腴,而且肌肉有点松懈 ,他就把垂鬓而下的两条大片子贴得往前一点,使得颊部大为缩小。由于 这上下两部门的片子略作变换,而使他虽近古稀之年,在舞台上仍能保持他年轻时那一张悦目的鹅蛋脸,并不由于 年岁 老了而有减色。
梅先生在演出艺术上是演到老、学到老、改到老,他在化妆上同样也是字斟句酌 ,与时并进!
(《文汇报》1961年8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