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镌汰 性紫癜)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尺度: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尺度《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门(GB/T 16751.1-1997)》。
因先禀赋赋因素、或邪毒壅遏脉络、或因病久脾虚不摄等,使血溢脉外,以皮肤、黏膜泛起紫暗色斑块及其他部位出血为主要体现的血小板镌汰 性出血类疾病。
2.西医诊断尺度: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尺度》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书社,2007年)。
(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镌汰 。
(2)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以下五点中应具备任何一点:①泼尼松治疗有用 ;②切脾治疗有用 ;③PAIgG增多;④PACs增多;⑤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5)扫除 继发性血小板镌汰 症。
(二)分型诊断
参照《成人特发性血小板镌汰 性紫癜诊断治疗专家共识》[中华血液学杂志,2009,30(9):647-648]和《ITP国际事情组陈诉》(Blood, 12 March 2009, Vol. 113, No. 11, pp. 2386-2393)。
1.新诊断的ITP:诊断后3个月内血小板镌汰 的所有患者。
2. 一连 性ITP:指诊断后3-12个月内血小板一连 镌汰 的所有患者。包罗没有自觉 缓解的患者或阻止 治疗后不能维持完全缓解的患者。
3. 慢性ITP:指血小板镌汰 一连 凌驾12个月的所有患者。
4.难治性ITP:知足 以下所有三个条件的患者:①脾切除后无效或者复发;②需要(包罗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治疗以降低出血的危险;③除外其他引起血小板镌汰 症的缘故原由 ,确诊为ITP。
5.重症ITP:血小板计数<10×109/L,显著的皮肤黏膜多部位出血和(或)内脏出血。
(三)证候诊断
1. 血热妄行证
主症:出血(皮肤紫癜、鼻衄、齿衄、或月经由 多)量多,色鲜红。
次症:①起病急骤;②发烧;③烦渴;④小便黄赤;⑤大便干燥;⑥舌质红,苔黄或黄腻;⑦脉滑数或弦数。
具备主症+次症①~③中的1项+次症④~⑦中的2项,即可确诊。
2. 气不摄血证
主症:皮肤紫癜色淡希罕 。
次症:①鼻衄,齿衄,月经量多;②病程较长,时发时止,稍劳即发;③神疲乏力,头晕,气短;④面色不华;⑤食少,便溏或便干不爽;⑥舌质淡,苔薄白;⑦脉濡细或沉细。
具备主症+次症①~③中的1项+次症④~⑦中的2项,即可确诊。
3. 阴虚火旺证
主症:皮肤紫癜色鲜红或暗红。
次症:①起病较慢,时发时止;②五心烦热;③鼻衄,齿衄,月经量多;④口干;⑤潮热冷汗;⑥舌红少津,苔薄或剥;⑦脉细数。
具备主症+次症①~③中的1项+次症④~⑦中的2项,即可确诊。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 血热妄行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药、茜草、紫草、板蓝根、连翘、甘草等。
2. 气不摄血证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生黄芪、太子参、当归、白术、阿胶(烊化)、茯苓、仙鹤草、炙甘草。
中成药: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
3. 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清火,凉血止血。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炒知母、炒黄柏、山茱萸、淮山药、茯苓、女贞子、旱莲草、牡丹皮、生地黄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
(二)辨证选用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凭证 病情选用黄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三)对症治疗
鼻衄、齿衄:局部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棉球填塞或榨取 止血。
(四)基础治疗
既往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维持治疗并逐步减停。
(五)预防与照顾护士
1.阻止 预防接种。
2.饮食照顾护士:宜软质饮食。
3.生涯 照顾护士:避风寒,慎起居,适劳逸。
4.情志照顾护士:保持心情愉快 ,阻止 急躁、焦虑等不良情绪。